關於贊美勞動者辛苦勞作的詩句 1. 贊美“勞動者辛勤勞作”的詩句是什麽
1鄉村四月 [作者] 翁卷[朝代] 宋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2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3夏日田園雜興 [作者] 範成大[朝代] 宋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
稻根科鬥行如塊,田水今年壹尺寬。 二麥俱秋鬥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
餅爐飯甑無饑色,接到西風熟稻天。 百沸繰湯雪湧波,繰車嘈囋雨鳴蓑。
桑姑盆手交相賀,綿繭無多絲繭多。 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
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槐葉初勻日氣涼,蔥蔥鼠耳翠成雙。三公只得三株看,閑客清陰滿北窗。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千頃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歸。
家人暗識船行處,時有驚忙小鴨飛。 采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萬沸斜陽,蛙黽無邊聒夜長。
不把癡聾相對治,夢魂爭得到藜床? 4東門之池 [作者] 佚名[朝代] 先秦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纻。 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 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5山家 [作者] 張繼[朝代] 唐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6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澀灘鳴嘈嘈,兩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側足不容舠, 漁子與舟人,撐折萬張篙。
7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8、《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9《歸園田居》 東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10、《四時田園雜興》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1、《憫農》 唐·李紳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12、《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壹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3、《江上漁者》 宋·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
2. 贊美勞動者辛勤勞作的詩句
《秋浦歌》其十四
——唐·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時田園雜興》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 贊美“勞動者辛勤勞作”的詩句是什麽
1鄉村四月
[作者] 翁卷[朝代] 宋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2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3夏日田園雜興
[作者] 範成大[朝代] 宋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稻根科鬥行如塊,田水今年壹尺寬。 二麥俱秋鬥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餅爐飯甑無饑色,接到西風熟稻天。 百沸繰湯雪湧波,繰車嘈囋雨鳴蓑。桑姑盆手交相賀,綿繭無多絲繭多。 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槐葉初勻日氣涼,蔥蔥鼠耳翠成雙。三公只得三株看,閑客清陰滿北窗。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千頃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歸。家人暗識船行處,時有驚忙小鴨飛。 采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萬沸斜陽,蛙黽無邊聒夜長。不把癡聾相對治,夢魂爭得到藜床?
4東門之池
[作者] 佚名[朝代] 先秦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纻。 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 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5山家
[作者] 張繼[朝代] 唐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6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
[作者] 李白[朝代] 唐
澀灘鳴嘈嘈,兩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側足不容舠, 漁子與舟人,撐折萬張篙。
7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8、《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9《歸園田居》
東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10、《四時田園雜興》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1、《憫農》
唐·李紳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12、《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壹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3、《江上漁者》
宋·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
4. 贊美勞動者的詩句
1、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代: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譯文:爐火熊熊燃燒,紅星四濺,紫煙蒸騰,廣袤的天地被紅彤彤的爐火照得通明。
煉銅工人在明月之夜,壹邊唱歌壹邊勞動,他們的歌聲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蕩著寒天河流。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譯文:昨天我進城去賣絲,回來時淚水濕透了手巾。
為什麽這麽傷心?我看到了渾身穿綾羅、著綢緞的富人,他們竟沒有壹個是養蠶的人。 3、農家望晴 唐代: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譯文:曾經聽說秦地(今陜西壹帶)刮起西風就會下雨,西風啊,妳什麽時候回去啊?頭發花白的老農久久站立在麥場的高處,盼望著烏雲散去、太陽重現。
4、賣炭翁 唐代: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壹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裏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麽?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裏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夜裏城外下了壹尺厚的大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他們手裏拿著文書嘴裏稱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壹車的炭,壹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壹丈綾,朝牛頭上壹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5、古風二首 / 憫農二首 唐代李紳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春天只要播下壹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5. 贊美辛苦的勞動豐收的果實的詩句
唐樂府·李坤
憫農 鋤禾
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壹,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並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壹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壹首壹開頭,就以“壹粒粟”化為 “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沈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沈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壹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壹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壹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壹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壹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壹面:那“水陸羅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壹深沈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後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於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壹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麽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壹方面便於自由地抒寫;另壹方面也使詩具有壹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壹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6. 贊美勞動者的古詩
觀刈麥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體裁:五古 類別:未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註釋: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壹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
詩壹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
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壹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接下來又描寫了另壹種令人心酸的情景:壹個貧婦人懷裏抱著孩子,手裏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麽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壹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壹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壹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
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裏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
在《觀刈麥》裏,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
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裏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裏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壹體的。
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
《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壹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
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壹,較之壹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壹,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壹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鋤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蠶婦① [宋] 張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歸來淚滿巾。④ 遍身⑤羅綺⑥者, 不是養蠶人。
註釋 ①蠶(c2n)婦——養蠶的婦女。蠶,壹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②張俞(y*)——宋代詩人。生卒年不詳。
字少愚。益州郫(0)縣(今天的四川省郫縣)人。
晚年隱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號白雲先生。著作有《白雲集》。
③市——做買賣,買賣貨物。這裏是指賣出蠶絲。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羅綺(q!)——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
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解說 壹個住在鄉下的、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裏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
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欣賞 張俞的詩歌作品並不很多,但是這壹首《蠶婦》,使他在。
7. 贊美勞動者的詩句
鋤禾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伐檀 詩經·國風·魏風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江上漁者
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
蠶婦
張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鄉村四月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8. 描寫農民辛苦勞動的詩句有哪些
1,《觀刈麥》唐代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譯文: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裏吹來暖暖南風,地裏小麥蓋壟熟黃。
2,《憫農二首》唐代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3,《農家》唐代 顏仁郁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譯文:半夜裏就喊起孩子們,趁著天剛破曉,趕緊到田裏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著犁在田裏艱難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幾乎拖不動犁具了。壹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竟說田裏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4,《觀田家》唐代 韋應物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譯文:從田中歸來常是太陽落山以後,還要牽上牛犢到西邊山澗去飲水。挨餓辛勞農夫們從不叫苦,壹場貴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們充滿了喜悅。
5,《田上》唐代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譯文: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連高處的田裏也存滿了壹片白茫茫的水,為了搶種,農民披著蓑衣冒著雨,半夜就來田裏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盡的時候,天還遠遠未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