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
詩題壹作《獵騎》。從詩篇遒勁有力的風格看,當是王維前期作品。詩的內容不過是壹次普通的狩獵活動,卻寫得激情洋溢,豪興遄飛。至於其藝術手法,幾令清人沈德潛嘆為觀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唐詩別裁》)
詩開篇就是“風勁角弓鳴”,未及寫人,先全力寫其影響:風呼,弦鳴。風聲與角弓(用角裝飾的硬弓)聲彼此相應:風之勁由弦的震響聽出;弦鳴聲則因風而益振。“角弓鳴”三字已帶出“獵”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射獵場面。勁風中射獵,該具備何等手眼!這又喚起讀者對獵手的懸念。待聲勢俱足,才推出射獵主角來:“將軍獵渭城”。將軍的出現,恰合讀者的期待。這發端的壹筆,勝人處全在突兀,能先聲奪人,“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方東樹)。兩句“若倒轉便是凡筆”(沈德潛)。
渭城為秦時鹹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時平原草枯,積雪已消,冬末的蕭條中略帶壹絲兒春意。“草枯”“雪盡”四字如素描壹般簡潔、形象,頗具畫意。“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銳利,“馬蹄”因“雪盡”而絕無滯礙,頷聯體物極為精細。三句不言鷹眼“銳”而言眼“疾”,意味獵物很快被發現,緊接以“馬蹄輕”三字則見獵騎迅速追蹤而至。“疾”“輕”下字俱妙。兩句使人聯想到鮑照寫獵名句:“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但這裏發現獵物進而追擊的意思是明寫在紙上的,而王維卻將同壹層意思隱然句下,使人尋想,便覺詩味雋永。三四句初讀似各表壹意,對仗銖兩悉稱;細繹方覺意脈相承,實屬“流水對”。如此精妙的對句,實不多見。
以上寫出獵,只就“角弓鳴”、“鷹眼疾”、“馬蹄輕”三個細節點染,不寫獵獲的場面。壹則由於獵獲之意見於言外;二則射獵之樂趣,遠非實際功利所可計量,只就獵騎英姿與影響寫來自佳。
頸聯緊接“馬蹄輕”而來,意思卻轉折到罷獵還歸。雖轉折而與上文意脈不斷,自然流走。“新豐市”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縣,“細柳營”在今陜西長安縣,兩地相隔七十余裏。此二地名俱見《漢書》,詩人興會所至,壹時匯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實。言“忽過”,言“還歸”,則見返營馳騁之疾速,真有瞬息“千裏”之感。“細柳營”本是漢代周亞夫屯軍之地,用來就多壹重意味,似謂詩中狩獵的主人公亦具名將之風度,與其前面射獵時意氣風發、颯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這兩句連上兩句,既生動描寫了獵騎情景,又真切表現了主人公的輕快感覺和喜悅心情。
寫到獵歸,詩意本盡。尾聯卻更以寫景作結,但它所寫非營地景色,而是遙遙“回看”向來行獵處之遠景,已是“千裏暮雲平”。此景遙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應,而且適成對照:當初是風起雲湧,與出獵緊張氣氛相應;此時是風定雲平,與獵歸後躊躇容與的心境相稱。寫景俱是表情,於景的變化中見情的消長,堪稱妙筆。七句語有出典,《北史。斛律光傳》載北齊斛律光校獵時,於雲表見壹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壹雕,因被人稱為“射雕手”。此言“射雕處”,有暗示將軍的膂力強、箭法高之意。詩的這壹結尾遙曳生姿,饒有余味。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壹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如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準確錘煉,鹹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所以,此詩完全當得起盛唐佳作的稱譽。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韻義
塞下曲》,唐代樂府名。李白的《塞下曲》***有六首,反映唐代反擊西北部少數民族侵擾戰爭情況。這裏選的是第壹首,描寫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現戍邊將士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詩的前四句描寫景物,極寫邊地的酷寒,以表現戍邊將士為國禦敵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全從側面寫出,意脈貫通,措語天然,不拘格律。詩的後四句刻畫人物,表現軍旅生活的緊張和戍邊將士的英勇、警惕。從結構上看,前四句對艱苦環境的描寫,正是為後四句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作鋪墊,足見作者構思的匠心。
作者善於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來概括生活,表現主題。如以五月天山寒冷、無花無柳而只能聞《折楊柳》曲來襯托邊塞環境的艱苦,以“隨金鼓”和“抱玉鞍”來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及高度警惕來寇的情景。結尾兩句“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詩人代替將士們直抒胸臆,更是音韻鏗鏘,氣勢豪壯,表達了誓死消除邊患,為國立功的願望與決心。
王安石《梅花》賞析
梅花
墻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註釋]
1.淩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說]
墻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麽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壹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壹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壹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妳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雪是美麗的,江雪是神奇的,永州的江雪更是韻味無窮……
柳宗元是傑出的,貶永的柳宗元是幸運的,能寫出《江雪》詩的柳宗元更是名留千古……
當江雪奇遇柳子時,當柳子走近江雪時,詩壇上的佳話被創造出來了——《江雪》的誕生。柳子驚奇永州的山水,驚奇永州的江雪。更驚奇江雪中有自我。
永州是湘南的壹座美麗的文化古城,地理環境更是十分優越。碧綠的瀟水穿城而過,秀麗群山環抱周圍,放眼望去,山水映襯,滿是綠色,猶如上帝精心打制的壹塊綠寶石,讓這座古城永遠放射著生命和青春的光彩。然而,永州古城最令人陶醉的景致還是雪景。當漫天大雪給群山換上銀裝時,到處是白皚皚的壹片。在這個銀色的世界裏,瀟水像套在古城脖子上的寶石項鏈,格外醒目,綠得發亮。這種迷人的美具有唯壹性,她只屬於永州,只屬於永州的江雪奇景。壹千多年前,當滿是疲憊和創傷的柳宗元來到永州時,他幸運了,永州也幸運了。永州的山水成就了他的文學才華,他的文學才華表現永州的山水之美,《江雪》詩是明證。當然,《江雪》不是純寫景的詩,而是借永州特有的景色抒發詩人特有的情懷。因此,讀這首詩時,不能簡單地視為寫景詩,必須要多角度、多層面地去感受這首詩豐富的內涵和永恒的魅力,去感受柳子的存在。
壹、藝術的畫面。《江雪》詩展示出來的最表層的美,是視覺上雪景的構圖。“雪”無疑是詩人要寫的重要內容。如何寫好雪?是此詩寫景的關鍵。詩人頗具匠心,他以畫家的眼光、作畫的方法,準確地表現了景物間的存在對應關系:大與小,虛與實,背景與中心。然後,構成了壹幅為後人叫絕的雪景畫面——寒江釣雪。前兩句是畫面的背景,是寫“大”景和“虛”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兩句中,沒有壹個“雪”字,但寫出了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壯觀境界,具有不著壹字盡得風流的韻味。“千山”、“萬徑”極平常的用語措辭,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寫得無限開闊,遠遠超出了視力所及,給人以無涯的想象。“鳥飛絕”、“人蹤滅”是從大雪後的效果,啟發讀者去想象雪之大。後兩句是畫面的中心是寫“小”景和“實”景。因瀟水在嚴冬不結冰的,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漁翁垂釣寒江的這幅畫面中心。孤獨的漁翁與大雪背景形成對照,因為有漁翁,雪的背景被反襯得更加遼闊、深遠。因為有漫天雪景的映襯,漁翁也越發顯得生動而有內涵。作者正確處理了各景物的關系,是此詩具有畫意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說,藝術是壹種關系的表現。
二、玄妙的禪趣。透過詩的表層的畫面,深入詩中,就可以發現,禪趣是深藏在詩中的內涵之壹。有學者說,《江雪》詩“呈現壹種不可言喻的禪說”。這評價很到位,禪味是柳宗元詩歌特征之壹,在《江雪》中更是明顯。作者懂禪理,這是壹個不爭的事實。《江雪》詩的禪味在那裏呢?壹是,創造了壹個寂靜空無的境界。詩中所寫的闊大的境界,完全是壹個壹塵不染、壹聲不響的白漫漫大地真幹凈的空無世界。除雪之外,千山之中聽不到壹只鳥的啼叫,萬徑之上見不到壹個人的蹤影,寂靜空無到了極點,讀者在此詩中可充分感受凈化了的靜遠、空曠、明凈和空靈,忘卻俗世裏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進入到物我兩忘的境地,享受著禪意帶來的愉悅。二是,詩化了修煉自我的艱難。漁翁獨釣寒江,顯然意不在魚。朱子刑認為:“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不在魚也。”漁翁獨釣寒江的意義在那呢?應該是壹種啟迪:修煉成果是壹個艱難的過程,是壹次意誌的磨練。實現某壹目標要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壓力,品嘗常人不願品嘗的孤獨。就象獨釣寒江的漁翁壹樣,盡管是冰天雪地,寒氣逼人,卻能淡然處之、靜定自若。此詩深含著哲理,好詩需要哲理,因為哲理也是壹種美麗。
三、孤傲的心境。這是《江雪》詩的第三層內涵,也是作者在詩中真正表現的主要內容。詩有寫景為主的,也有寫意為主的。《江雪》寫的顯然不是實景,而是寫意。其意有二:壹是抒寫孤獨之情,壹是描繪傲岸之態。在遼闊背景反襯下的獨釣的漁翁,是那樣的渺小,那樣的無援。孤獨的漁翁形象顯然不是寫真,而是自我形象的象征。獨釣寒江,應是詩人遭貶後心態的藝術的幻化。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實際上是政治上的重壓形勢的變形寫法。因大雪嚴寒的威力而出現的“鳥飛絕”、“人蹤滅”的自然現象,正是當時頑固派對永貞革新力量的打擊和嚴懲而造成的畏懼的社會心理的形象描繪。然而,詩中孤獨的漁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詩人沒有屈服於永貞失敗壹樣,漁翁藐視著冰天雪地帶來的嚴寒和寂寞。盡管“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他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妥協和退讓,而是執著地守著壹葉孤舟,垂釣寒江。再看詩的取景,采用的是俯瞰角度、居高臨下式描寫,其中同樣透露出作者的壹股不屈的傲氣。
由此可見,《江雪》詩不是壹首簡單的詩,而是壹幅優美的風景畫,壹個深刻的哲理品味,壹次詩人自我的內心的袒露,壹種人格的閃光。特別是詩人那種在逆境中的倔強的態度、寧靜超脫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個性,幾乎成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園。詩如其人,詩如其心。難怪範晞文把《江雪》列為唐詩壹流之作,給予高度地評價:“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釣雪》壹首之外,極少佳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作者資料:劉長卿 (709~約780)中國唐代詩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壹作河間(今屬河北)人。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壹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壹帶荒涼雕敝的景象。
譯文:在暮色蒼茫中,要走到前面的山谷,還有好遠好遠的路,在寒冷的天地間,終於望見壹間簡陋的小房子。柴門內響起壹陣狗叫聲。在這大風雪的夜晚裏,來了敲門求宿的客人。
鑒賞: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壹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壹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詩文賞析
此詩是壹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壹個“奇”字。
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刮風而來,“北風卷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白草”,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註,乃西北壹種草名,王先謙補註謂其性至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胡天八月即飛雪”,壹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壹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壹朵壹朵,而且是壹團壹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壹個成語——“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後,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戶,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壹語承上啟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倘是南方,穿“狐裘”必發炸熱,而此地“狐裘不暖”,連裹著軟和的“錦衾”也只覺單薄。“壹身能擘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都護鐵衣冷難著”。二句兼都護(鎮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著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著眼這幾句,誰說不是?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寫白雪的威力。這真是壹支白雪的贊歌呢。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於抽象概念。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使人不覺其苦,反覺冷得新鮮,寒得有趣。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雲,濃重稠密,雪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二句以誇張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壹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於是寫到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的情景。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胡琴琵琶與羌笛”句,並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壹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這些邊地之器樂,對於送者能觸動鄉愁,於送別之外別有壹番滋味。寫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壹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壹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壹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壹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壹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這是詩中又壹處精彩的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這是輪臺東門。盡管依依不舍,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麽走啊!路轉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裏,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這最後的幾句是極其動人的,成為此詩出色的結尾,與開篇悉稱。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跡,他想些什麽?是對行者難舍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蔔而惆悵?結束處有悠悠不盡之情,意境與漢代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詩的結處,效果更見佳妙。
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作個性)。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矯健,有大筆揮酒(如“瀚海”二句),有細節勾勒(如“風掣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情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詩中或二句壹轉韻,或四句壹轉韻,轉韻時場景必更新:開篇入聲起音陡促,與風狂雪猛畫面配合;繼而音韻輕柔舒緩,隨即出現“春暖花開”的美景;以下又轉沈滯緊澀,出現軍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漸入徐緩,畫面上出現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使人低回不已。全詩音情配合極佳,當得“有聲畫”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