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色:
平淡醇厚。
情境理論的融合。
翻譯:
生活在地球上,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妳問我怎麽會這樣,我的心靈是純潔的,我的土地是靜止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自得,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密,夕陽西下,傍晚的景色真的很好,還有鳥,是結伴而歸的。有多少滋味要表達,要解釋,卻忘了語言。
贊賞: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只是到了他這壹代,家族才沒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過壹段時間官,靠山不硬,脾氣卻特別囂張。官場上玩不出名堂,最後回家做了隱士。《飲酒》詩壹組20首,寫於他隱退之初,大體表達了醉酒的快感和對人生的感悟。這是最著名的歌曲之壹。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人生的價值,否則就會處於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有壹套公認的價值觀,大多數人都以此為生活的基礎。在陶淵明時代,權力、地位、名聲是主要的價值觀。但是,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懂得,要想得到這壹切,必須想方設法站穩腳跟,爭取,擺架子,吹牛拍馬,有性,缺壹不可。這裏沒有尊嚴。他既然願意從官場隱退,就必須否定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新的解釋。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壹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力和名望的否定。當初我說我的住處雖然建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但是聽不到車馬的噪音。所謂“嘈雜的車馬”,指的是有地位的人擁擠的場景。陶淵明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與那些在世俗中沈浮的人無關,門庭冷落。這有點奇怪,所以問問妳自己:妳怎麽能這樣做?然後歸結到這四句話的核心——“心遠不自偏。”精神上,我對這個名利世界采取了壹種疏遠、超脫、冷漠的態度,生活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遠心”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背離,必然導致在這個軌道上奔波的人們的背離。
那麽,排除社會價值尺度,人在哪裏可以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涉及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壹方面強調人的修養和自足,另壹方面重視人與自然的統壹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存在於社會和人與人的關系中,更重要的是,每壹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起源上說,人類的生命是自然的壹部分。只是因為人把自己和自然割裂開來,在虛幻的權力和名利中競爭和追求,人生才充滿了得此失彼的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人生只有回歸自然才能實現。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歌裏,就成了論文;真正的詩歌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的。所以接下來的四句話,作者還是寫人的活動和自然景觀,把哲學放在意象裏。詩中寫道,我在園中隨意采菊,不經意間擡頭,目光恰好與南山(廬山)相遇。“悠然見南山”,既是人的壹種輕盈閑適的狀態,也是壹種山的寧靜舒適的感覺。仿佛就在那壹刻,壹段意義相同的旋律同時從人們的心中散發出來,達到頂峰,匯成壹曲輕音樂。我們能看到的南山被壹層薄霧包圍著。在夕陽的照耀下,呈現出難以形容的美麗,成群的鳥兒正壹起飛回山中。這就是自然的平和與圓滿,不會像世俗世界的人那樣焦慮,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之外的東西。詩人仿佛已經完全融進了大自然,生命在那壹瞬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妳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意義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基本上是對生活的感受,邏輯語言不足以表達其精妙和完整。
陶淵明的詩大多字面淺顯,看似淺顯易懂;但是內涵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於年輕人來說,有很多東西恐怕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真正理解。
前四句,以問答的形式,揭示了壹個普遍而有趣的生活現象——“心離自己很遠”。“采菊東籬下”這句話出自“心遠離自己”。據說在東麗采菊,無意中看到了南山,於是眼睛壹抖,被南山傍晚出現的美景吸引住了。壹邊營造房子的人文環境,壹邊采摘菊花;身在東麗,卻迷上了南山,整個主題始終在表現“遠”字。後兩句說的“真意”在這裏,“忘詞”也是。所謂“真意”,其實是任真這種“心動”帶來的自我滿足的人生情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總有壹些人是贊成形勢的,同流合汙的人是體會不到這種人生情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