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想象中的樓蘭古城

描寫想象中的樓蘭古城

樓蘭古城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西南距若羌縣城220公裏,東距羅布泊西岸28公裏。這座古城坐落在東經89o55'22",北緯40o29'55"處。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原是絲綢路上的重鎮。

據考古學家證實:塔裏木盆地人類活動已有壹萬年以上的歷史。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註目的焦點。

樓蘭原是壹個隨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過發現的樓蘭古墓及羅布泊地區發現的大量細石器表明樓蘭人本為遊牧人,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的商業往來與日俱增,給樓蘭經濟帶來空前的繁榮,域外文明尤其是漢文明傳入樓蘭才加速了樓蘭人發展城市文明。

樓蘭國始建於公元前176年,消亡於公元630年,***有800多年歷史。範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樓蘭城是樓蘭國前期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在絲綢古道上盛極壹時。這裏地勢平坦,水豐草茂,盛產魚蝦蒲葦野麻,有玉石、驢馬、馬鹿、駱駝等物產,物產富饒,人口興旺。居民以漁獵畜牧為生。在古絲路上,樓蘭道是主要的通道,它從敦煌的玉門關、陽關,翻過三隴沙、阿齊克谷地和白龍堆,經土垠抵樓蘭古城,再沿孔雀河岸到西域腹地。樓蘭是塔裏木盆地東部的十字路口,往西、往東、往南、往北可通向西域全境,形成交通網絡,樓蘭是古西域交通樞紐。

歷史上,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壹,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壹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壹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余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依山傍水,作為亞州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樓蘭地區已是西域農業發達的綠洲,到了唐代,“樓蘭”卻幾乎成了邊遠的代名詞,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願將腰下劍,直為暫樓蘭”的詩句。曾盛極壹時的西域重要城鎮,為什麽在公元3世紀後迅速地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壹個至今還沒有真正解開的謎。從樓蘭遺址發掘出的文物震驚了世界,其中有珍貴的晉代手抄《戰國策》,考古工作者還在樓蘭墓葬群中發掘出了壹具女性木乃伊,經測定距今已有3000年,幹屍衣飾完整,面目清秀,定名為“樓蘭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細的漢錦,還有漢五銖錢、貴霜王國錢幣、唐代錢幣、漢文和會盧文殘簡等。

樓蘭古城曾是何等的繁榮昌盛,城墻的殘跡竟達八米之厚,但而今又如何?可樓蘭城究竟為何突然廢棄?除了缺水斷糧外,史家尚有兩種猜測,壹是瘟疫,因發現了些屍體,但若是,為何屍體又缺手殘腿,死狀慘烈,若說是戰爭,則屍體太少。百年來,樓蘭古城之謎無人能解。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探險途中,意外地發現了這座古城。近壹個世紀裏,人們不畏險途,壹次又壹次地帶著仰慕和憧憬的心情,走進這座古城。從羅布泊北岸到樓蘭古城距離30公裏,其間有近10公裏的雅丹臺地只能徒步行走。倘若天氣晴朗,站在5公裏外,就能看到樓蘭古城中屹立的烽燧,但5公裏的路程需要走3個小時。

現存昔日樓蘭國遺址中最大的壹座古城呈不規則正方形,面積約在108000平方米以上。古城的城垣早已為風蝕水泐而坍塌,從現存的斷垣依稀可辨當初的規模,而斷垣之間的墻基已為漠風所夷平。在烽燧的四周,曾有大量的梁柱和欄板,而現在所能見到的,只有烽燧東南幾處殘損傾倒的房屋遺跡。散亂的木材疊壓著屋頂和墻壁,墻用檉柳和蘆葦編結,外面敷以草泥。從烽燧為標誌的角度來看,這壹區域是城中的軍事區。昔日,古城外南北各有壹條河依城而過,是城中駐軍賴以生存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