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屈原創作的兩首著名的古詩,與端午節有關古詩有:《離騷》、《天問》。
1、《離騷》:《離騷》是屈原最著名的壹首詩,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首詩描繪了屈原離開故鄉楚國後的離愁別緒和對祖國的深切思念之情。其中,有關端午節的詩句是:"夢中君使龍蛇趣, 問余何意棲碧渟?" 這裏的"棲碧渟"指的是端午節當天的汨羅江,暗指了屈原那時的真實境遇。
2、《天問》:這首詩是屈原的另壹部作品,表達了他對世事的思考和關切。雖然沒有直接涉及端午節,但在全詩的最後幾句中,屈原用詩意暗喻,將自己比作飛黃騰達的龍,並以"帝"和"天問"的形象來寄托對國家未來的期望和關懷:"世寧殆亂離眾心,天神垂象使契芻。昭昭訓諍毗我後,敢告流景俾心舒。使溫至夏,以降禹之緒;使介下土,以明武丁之事。"?
這些詩句飽含著愛國情懷和對國家興盛發展的期盼。屈原的詩作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通過他的詩,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作為壹個愛國誌士的堅韌、勇敢和深刻的思考。這些詩作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屈原歷史傳記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又稱屈原公,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偉大政治家、思想家和愛國詩人。他是楚國人,被譽為楚國的國士和民族英雄。屈原的出生和早年生活並沒有太多的確鑿資料,但他在楚國的政治生涯非常耀眼。他曾擔任楚國的重要職位,被尊稱為“大夫”。然而,由於楚懷王的政策變革,屈原失寵於朝廷,被流放。
在流放期間,屈原創作了偉大的詩篇,表達了對故土楚國深深的思念和對國家興衰的憂慮。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離騷》和《天問》等,這些詩作都展現了他深刻的思想和愛國情懷。然而,屈原最終因為對楚國的忠誠和對民族命運的關懷而選擇了自殺。據傳說,在他投江自盡的那壹天,人們劃龍舟去救他,並投食米粽以免魚蝦匯食他的身軀。
這個習俗最終演變成了現在所知的端午節,也被稱為屈原紀念日。屈原被後人尊奉為楚國的國士英才和愛國誌士,他的詩作和思想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所代表的精神內涵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愛國愛民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