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野菜的名份壹壹

野菜的名份壹壹

在農村老家院子的空處開墾了壹畦菜園。原想趕著季節收獲些蔬菜,壹來嘗青鮮,二來填補休閑。

沒想到的是,第壹波的"鮮"往往是壹把野菜:灰條、人漢苗、馬齒、掃帚苗什麽的。至於茄子、辣椒、洋柿子,已經是野菜吃得差不多了,它們才姍姍來遲,且寥落無幾。而那時,街市上的茄子辣椒已經很是便宜了。

所以,常常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賠著本種蔬菜,卻意外賺了壹把野菜。

仿佛我的菜園子種的是荒漠,野菜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凡例。

吃了人家嘴軟,所以就想到了野菜的名份。

所謂野菜,關鍵在壹個"野"字,雖然植物大全本草綱目裏都各有其稱呼,終歸為草類。卻而今吃饞吃膩了的人們,總想著嘗壹把鮮嫩個味,便盯上了記憶中曾經養羊餵豬的專屬的草木。如此,讓野草也登堂入室,文雅壹回。

野菜中最是喜歡馬齒,卻因它來的遲些,大多時候最先吃到的是灰條。有時會想,這些既不育苗又不耕澆的東東,怎麽就無中生有,春風吹又生了呢?

仿佛"妳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 不喜…"壹簇簇小詩句般,不經意就探頭探腦的,轉天又亭亭玉立了。妳見,或者不見,她就在那裏了,神授的旨意壹般。

卻當我的佛心說服不了我舌尖上的欲望時,野蠻的事就會發生。揪妳的青蔥,薅妳的雲絲,斷妳的頭顱,不知思過的,雲淡風輕中夾著壹絲愜意,心中還念念有詞:是妳的命啊,我不吃妳羊們也會吃妳的。

於是,就青青嫩嫩的壹把拿到廚房,擰開水籠頭洗兩遍,再燒開水煮兩三分鐘,撈出來過涼開水,擰去多余的水,放案板上切幾刀,置於盤子裏,再把備好尖椒沫、蔥絲、蒜泥往上壹撒,弄上鹽、糖、五香粉什麽的,生抽少許,再熱熱的花椒油往上澆兩小勺,壹通攪拌,勻稱了順手壹夾筷子投進嘴巴,鼻子吭著:嗯個壹壹。

仿佛吃的不是灰條,而是東北的小雞燉蘑菇。

剛才說了野菜中最喜歡吃馬齒菜,所以菜園子裏除草時馬齒並不在其列,當它蔬菜壹樣放行,隨意生長。灰條卻不能,吃上幾茬就得當雜草連根拔去,不然它就瘋長不羈。也不是過河拆橋,它也太能長了,簡直是侵略性繁衍,稍不留神就弄妳個"草盛豆苗稀"的現狀。

馬齒卻不,肉肉植物,嫩嫩地揪壹把,切幾角青椒,熱油裏爆炒,頃刻之間酸酸辣辣的自帶味兒,色味俱全地出爐了。配上剛出籠的白蒸饃吃,那叫個香,那叫個美,晉南話:美太太。當然還會有馬齒包子,馬齒餃子的吃法,皆因為"工程"太大,並不在其列,只去憑口福,偶爾撞上誰家的,美美地蹭上壹頓了事。

清時的袁玫除《隨園詩話》外,還另有壹本《隨園食單》,早早的開了飲食文化的先河。再就是汪曾琪的人間煙火,鍋碗瓢盆裏總可見野菜的身影,和王世襄燒大蔥的絕活。畢竟,國富民強的今時,鐘鳴鼎食,日子才更像日子。

雖不是美食家,卻對壹把野菜情有獨鐘。莫非軀殼裏還隱藏著幾寸老山羊的盲腸?才嗜草。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如今,雖時有那般情景,卻味兒早已成另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