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關於宣城的詩句

李白關於宣城的詩句

1.關於宣城的詩詞

1、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代: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壹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壹潭湖水像壹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於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2、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壹叫壹回腸壹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淒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南北朝:謝朓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譯文:

船走水路與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卻知入海而歸。浩渺水天之際能夠認識出返歸之船,雲霧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樹。

船在搖蕩,困倦惆悵之心也在搖蕩,這種孤獨的遠行已非壹次。雖然為得朝廷賞識而高興,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跡僻遠之地的情趣。

世間喧囂從此遠隔,慶幸得到這種機會。雖然沒有玄豹深藏遠害的資質,但也終於能夠隱於南山的霧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裏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壹生休。

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遊。

譯文:

瀟灑不羈飄蕩江湖十多個春秋,沒有壹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謝公城邊被溪水聲響驚醒酣夢,蘇小門前的柳枝常常拂過我頭。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裏最好,幾人懷抱這般情韻壹生就罷休?

塵世中人掛冠歸去原是平常事,終於將蹉跎了的光陰來尋訪舊遊。

5、宣城見杜鵑花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壹叫壹回腸壹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淒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2.有關宣城的詩

《題宣城》壹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遊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並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壹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壹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3.有關宣城的詩

《題宣城》壹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遊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並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壹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壹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4.有誰知道李白在宣城的事跡

唐代大詩人李白從天寶十二年(753年)秋天到寶應元年(762年),也就是從五十三歲至六十二歲十年期間,曾七次來宣城遊歷,觀賞江山美景,賦詩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傳唱的詩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首詩是李白第壹次來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獨坐山上時感懷之作。“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廣為傳頌,敬亭山之名,也隨之鵲起。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這首詩是李白三遊宣城,登謝月兆樓望江城景色而緬懷前代詩人謝月兆時所作,全詩不僅表達了他對謝月兆的深深懷念之情,也生動地描繪了北樓周圍的山水景色。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這首詩是李白七遊宣城,知悉善釀老春酒的老人紀叟已作古時,哭訴而作。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是李白應涇縣名士汪倫之邀,遊桃花潭後,贈與汪倫的送別之作。汪倫是涇縣名士,他對李白的詩作極為喜愛,每得之,輒日夜吟誦,百讀不厭。當他得知李白來宣城時,便修書壹封,盛情邀請李白來桃花潭壹遊。信中寫道:“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見信,欣然應邀。見面後,李白對汪倫說:“此番前來,壹是觀賞十裏桃花;二是酣嘗萬家酒店,此意難違,美意難卻。”汪倫聞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裏之處有桃花渡也,並無十裏桃花;萬家者,乃店主之姓也,並無萬家酒店。”李白聽後笑而言之:“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倫豪士,此亦快事。”當李白辭行登舟將行時,汪倫岸邊踏歌送別,李白為感謝汪倫深情厚誼,特作《贈汪倫》壹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成為千古絕唱 。

李白遊宣城的詩篇: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哭宣城善釀紀叟》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

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壹叫壹回腸壹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秋登宣城 》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鐿,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等等等等……太多了,建議妳去百度或者谷歌去搜壹下

5.李白詩《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譯文:我登上謝眺北樓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覺得它美得好像在畫裏壹樣。

句溪和宛溪夾城而流,在秋天裏,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瑩的光,如明鏡壹般。橫跨兩溪的鳳凰橋和沂川橋在碧水夕陽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

人家的壹縷縷炊煙,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色呈現出壹片蒼寒的顏色,秋色使梧桐樹更顯蒼老。誰能想到就在這時候,我在這裏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著當年的謝眺呢?題解:謝眺北樓是謝眺任宣城太守時建的,是宣城的登覽勝地。

詩人開門見山,壹開頭就把所見景色概括了出來,馬上抓住人心。以後他用“明鏡”、“彩虹”突出“江城如畫”,用“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描繪“山晚晴空”,瞧,多麽完整而又有層次。

在這裏,詩人不僅寫了秋景,也寫出了秋天的意境。背景:這詩作於天寶十三載(754),這年中秋節後,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宣城。

賞析:壹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

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壹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壹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羽《滄浪詩話》雲:“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

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

這四句詩裏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壹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壹個完整的統壹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

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

“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

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燦色彩。這哪裏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

讀了這兩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詩人另壹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壹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系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壹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壹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壹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壹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給予人們的美感也不壹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使人驚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壹帶的叢林裏冒出人家壹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壹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我們不難想象,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沈浸在他的視野裏,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

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壹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壹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

如果我們細心領會壹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壹呼壹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壹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

這裏值得註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

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壹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壹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舊遊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裏。壹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仿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眺tiào(1) ㄊㄧㄠˋ(2) 望,往遠處看:~覽。

~矚。~望。

遠~。(3) 目不正,斜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