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留園(蘇州古典園林)詳細資料大全

留園(蘇州古典園林)詳細資料大全

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築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空間藝術處理的範例。現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築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留園是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留園 外文名稱 :Lingering Garden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338號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23300平方米 開放時間 :7:30-17:00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淡季45元,旺季55元 著名景點 :冠雲峰、楠木殿、雨過天晴圖等 被聯合國列為 :《世界文化遺產》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園林歷史,園內布局,建築特色,主要景點,旅遊信息,票價,自駕遊,公***運輸, 園林歷史 留園始建於明代萬歷二十壹年(公元1593年),為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其時東園“宏麗軒舉,前樓後廳,皆可醉客”。瑞雲峰“妍巧甲於江南”,由疊山大師周時臣所堆之石屏,玲瓏峭削“如壹幅山水橫披畫”。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黃石疊石,似為當年遺物。 泰時去世後,“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修建於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內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 俗稱“劉園”劉恕喜好書法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後代園主多承襲此風,逐漸形成今日留園多“書條石”的特色。劉恕愛石,治園時,他搜尋了十二名峰移入園內,並撰文多篇,記尋石經過,抒仰石之情。嘉慶七年(1802),著名畫家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 鹹豐十年(1860),蘇州閶門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幸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購得,繕修加築,於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時園內“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臺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俞樾作《留園記》)。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歿後,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著名園林,俞樾稱其為 “吳下名園之冠”。 30年代以後,留園漸見荒蕪。1953年蘇州市人民 *** 決定修復留園,並廷請了壹批學識淵博的園林專家和技藝高超的古建工人。經過半年的修整,壹代名園重現光彩。90年代安,又修復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來宅、園相連的風貌進壹步趨向完整。 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12月,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留園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同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2010年4月留園榮膺國家“5A”等級旅遊景區稱號。 園內布局 留園的面積約2公頃(23300平方米),分西區、中區、東區3部分。西區以山景為主,中區山水兼長,東區是建築區。中區的東南地帶開鑿水池,西北地帶堆築假山,建築錯落於水池東南,是典型的南廳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東區的遊廊與留園西側的爬山廊成為貫穿全園的外圍廊道,曲折、迂回而富於變化。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每扇窗戶各不相同,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壹覽無余,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景圖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壹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西區以水池為中心,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綠蔭軒、曲溪樓、濠濮亭、清風池館諸構。假山為土石山,用石以黃石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紀周秉忠疊山遺跡。東區是以五峰仙館為主體的建築庭院組合,在鶴所、石林小院至還我讀書處壹帶,多個小空間交匯組合,門戶重重,景觀變化豐富,是園林建築空間組合藝術的精華。東部的林泉耆碩之館、冠雲樓、冠雲臺、待雲庵等壹組建築群圍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為冠雲峰。冠雲峰系北宋(12世紀)宮廷征集遺物,高6.5米,為蘇州各園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雲、岫雲二峰。園內還保存有劉氏寒碧莊時所集印月、青芝、雞冠、奎宿、壹雲、拂袖、玉女、獼猴、仙掌、累黍、箬帽、幹霄等十二奇石。在東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現。留園的山石玲瓏多姿,既表現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國自古以來特有的愛石、藏石、品石、詠石、畫石的石文化現象。北部辟盆景園,陳列盆景名品500余盆。西部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綴黃石,漫山楓林,是蘇州園林土山佳作。 建築特色 留園以其獨創壹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築藝術而享有盛名。層層相屬的建築群組,變化無窮的建築空間,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曠奧自如,令人嘆為觀止。占地30余畝的留園,建築占總面積的三分之壹。全園分成主題不同、景觀各異的東、中、西、北四個景區,景區之間以墻相隔,以廊貫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門使兩邊景色相互滲透,隔而不絕。園內有蜿蜒高下的長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壹進大門,留園的建築藝術處理就不同凡響:狹窄的入口內,兩道高墻之間是長達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將這條單調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壹覽無余,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 留園內的通道,通過環環相扣的空間造成層層加深的氣氛,遊人看到的是回廊復折、小院深深是接連不斷錯落變化的建築組合。園內精美宏麗的廳堂,則與安靜閑適的書齋、豐富多樣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涼臺燠館、迤邐相屬的風亭月榭巧妙地組成有韻律的整體。 留園 留園建築藝術的另壹重要特點,是它內外空間關系格外密切,並根據不同意境采取多種結合手法。建築面對山池時,欲得湖山真意,則取消面湖的整片墻面;建築各方面對著不同的露天空間時,就以室內窗框為畫框,室外空間作為立體畫幅引入室內。室內外空間的關系既可以建築圍成庭院,也可以庭園包圍建築;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裝飾效果,也可以室內外空間融為壹體。千姿百態、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呈現出詩情畫意的無窮境界。 主要景點 綠蔭 明高啟葵花詩:“艷發朱光裏,叢依綠蔭邊。”建築西側原有壹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名。建築似軒,硬山造,臨水而築,劉氏寒碧莊時已有。軒南庭院墻上有石匾嵌於其上,錢大昕書“花步小築”。 盆景園 恰杭 明瑟樓下方室稱“恰杭”,杭:《唐韻》與航同,《說文》方舟也,此建築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處看來有如壹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兩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氏時已有。 可亭 亭,《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以停留觀賞。亭為六角,飛檐攢尖,結頂為壹花瓶倒扣(為 1953 年整修時應急之作)。劉氏時稱“個中亭”,盛氏時稱“可亭”。解放後整修,亭頂比昔時略尖壹些。 西樓 位置在五峰仙館之西,劉氏時曾名西爽,今俗稱西樓。建築為單檐歇山造,和曲溪樓相通。 花房 此為培植花木暖房,前有生產場地約三畝。盛氏時就有。在南花房北,解放後壹直租給原園林職工居住。 1999 年留園為整治周邊環境,動遷原北花房及周邊民居,改造並擴建了北花房,改造後的北花房建在半邊街壹線上,沿街壹排房舍為職工休息及存放農藥、工具場所,房前朝南為花卉生產場地,原北花房位置則為盆景工作場地。 冠雲峰 留園內的冠雲峰乃太湖石中絕品,齊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壹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 北宋末年,雖然北面戰事吃緊,金兵壓境,但宋徽宗卻在東京城內大興土木,建造“延福宮”、“萬壽山”。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奇花異石,誇口要搜羅天下珍品於宮廷之中。 徽宗祟寧四年特地在蘇州設立了蘇杭應奉局,專門負責搜羅名花奇石。冠雲峰就是未來得及運的花石綱的遺物。 濟仙亭 此亭為廊亭,盛氏時此亭無名,後因亭北青楓樹邊有壹石形如濟顛,而俗稱濟仙亭。 明瑟樓 水經註:“目對魚鳥,水木明瑟。”此處環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藉以為名。樓為二層半間,卷棚單面歇山造,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壹峰屹立,上鐫“壹梯雲”三字。樓梯面東墻上,有董其昌書“飽雲”二字磚匾壹塊。此樓劉氏時已有。 小蓬萊 《史記》:“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處在水池當中,故藉以為名。二面曲橋相連,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處有黃石,刻有“小蓬萊”三字,系解放後新題。盛氏時園中亦有小蓬萊者,據考證系指今西部土山。 濠濮亭 《世說》:“晉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觀魚之地。此處藉以為名。亭為方形四角,單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築。劉氏時稱此亭為“掬月亭”。亭側池畔立有壹石,倒影池中如圓月,名印月。盛氏時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亦不二 不二:《維摩經》曰:“文殊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文殊曰:善哉善哉,乃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人不二法門。”意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語言。建築為半亭形式,後倚走廊,亭後廊墻上開有圓洞門,貫通東園壹角。小亭正北,面對待雲庵。 待雲庵 盛康,別號待雲庵主,此處是盛氏家庵,是園主參禪禮佛的壹方凈土,故名待雲庵。建築為單檐歇山造。“待雲”二字原為朝西磚細門宕上的磚匾。據楊壹村講, 1953 年整修時,他是工地負責人,其時磚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當時缺乏有關資料,疑為佇雲(見留園 1982 年前所有說明書)。後經園林有關專家考證,認為應作貯,孟郊詩“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 1988 年南京工學院出版的蘇州旅遊叢書《留園》,即稱貯雲庵)。今已根據史料,恢復原名。 冠雲樓 冠雲,峰名,此樓為觀冠雲峰而設,盛氏時樓曾名“雲滿峰頭月滿天樓”。樓下名“仙苑停雲”。建築為三開間五架屋,東西兩面又各接壹間四架屋。樓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魚化石壹方。 冠雲亭 冠雲,峰名,為觀峰而設。亭為六角攢尖,頂部飾有如意桔子。 冠雲臺 冠雲,峰名,此臺實質系亭,為觀峰而設,建築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造。 揖峰軒 宋朱熹《遊百丈山記》“前揖廬山,壹峰獨秀”。此建築西有壹湖石名“獨秀峰”,軒前庭院稱“石林小院”,庭院內有晚翠、迎暉、段錦、競爽等太湖石峰,園主癡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稱其軒為揖峰軒。建築為硬山造,外觀二間半,實質只有壹間半,劉氏時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靜中觀 唐劉禹錫詩“眾音徒起滅,心在靜中觀”。語意超塵出世。建築為亭,由於二面借廊,只有壹角,頗為罕見。此名劉氏時就有。 又壹村 陸遊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亭為正方形,單檐歇山造,解放後新建。“又壹村”三字盛氏時即有,開始系指東面壹片,即“花好月圓人壽軒”,“少風波處便為家”,“亦吾廬”這壹範圍,後開辟西部,通常指西面壹帶。因廣植梅林,並有綠楊、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園風味,故名。 小桃塢 此處多桃杏,故名。建築五開間,其前附有二個耳室,解放後修建留園時增設,原為草頂,後改瓦。現為外賓接待室。 至樂亭 《陰符經》“至樂性余,至靜則廉”。昔王右軍生平篤嗜種果,謂此中有至樂存焉。盛氏時亭外皆植果樹,園主取名“至樂”,即襲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軍之樂,主人之樂至矣。今果樹雖無,但此處景物疏朗,使人胸懷寬暢,心情快樂。亭為六合舍頂,系仿天平山範祠禦碑亭略變形而成,解放後重建。 舒嘯亭 陶潛《歸去來辭》“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亭為圓形攢尖式。建築在西部土山上,下臨清流,藉以為名。盛氏時此處為“月榭星臺”,解放後重建,改名“舒嘯”。 八角亭 此亭原在城內修仙巷,為宋氏園內之物,解放初修建留園時從宋宅內移入留園。因此亭為八柱八角,沒有新的題名,故通常稱為八角亭。地址在東園壹角內。 曲溪樓 《爾雅》:“山瀆無所通者曰溪,又註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處為借用。建築臨水,二層,單檐歇山造,樓只有前半爿,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 三米 左右,南北長十余米。其下劉氏曾名“攸寧堂”,樓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 清風池館 《詩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又宋蘇東坡《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榭向西敞開,平臨近水,環境舒適,藉以為名。建築為水軒形式,單檐歇山造。劉氏時稱垂楊池館,盛氏時改名為清風池館,昔署匾曰“清風起兮池館涼”。 自在處 宋陸遊詩“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處景色與詩意相同,藉以為名。前側壹峰名“朵雲”,對面置有青石牡丹花臺,雕刻精美,為明代園林遺物。 遠翠閣 方幹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詩與景符,藉以為名。其下即自在處,劉氏時曾名“空翠”,後改名含青樓,盛氏時名“遠翠閣”。閣實質為樓,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層,單檐歇山造。 五峰仙館 此館為園內最大的廳堂,五開間,九架屋,硬山造。由於梁柱均為楠木,故又稱楠木廳。此處舊為徐氏“後樂堂”,劉氏時擴建為“傳經堂”。盛氏時因得文征明停雲館藏石,屬吳大澄書 其額,更名“五峰仙館”。 涵碧山房 宋朱熹詩“壹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建築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藉以為名。建築三間,卷棚硬山造,東面緊靠明瑟樓,劉氏時稱“卷石山房”,盛氏時名“涵碧山房”,因建築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俞樾《留園記》中“涼臺燠館”即是指此。 君子所履 君子,為德者之稱;履,《說文》,足所依也。指此處為有德的君子涉足場所。建築為盛氏時所建,後毀。 2000 年在原址上重建。建築為方亭,單檐歇山造,亭西壹片草地即“射圃”。 洞天壹碧 建築為小屋壹間,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稱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內,有如洞天福地中的壹塊碧玉,故名。劉氏時此建築就有,盛氏時稱“洞天壹碧”,解放後曾稱“石林小屋”,今已恢復原名。 活潑潑地 殷邁自勵詩“窗外鳶魚活潑,床頭經典交加”。此處鳶飛魚躍,天機活潑,藉以為名。建築為水閣形式,或稱水榭。單檐歇山造,四面環有走廊。盛氏時即有。 盛家祠堂 盛康在得留園後,於光緒十八年(公元 1892 年)建立義莊,額為“龍溪盛氏義莊”,祠堂為義莊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坐落在留園大門西側。祠堂***分四進,前二進今辟為賣品部,後二進為樓,樓兩側建有烽火墻,樓下大廳今辟為留園展示館,展示介紹留園歷史和文化藝術。 還讀我書齋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此處從前是書齋,建築為樓,二重,硬山造,劉氏時稱“還讀館”,盛氏時稱“還讀我書齋”,解放後曾稱“還我讀書處”,現已恢復原名。 聞木樨香軒 木樨,即巖桂。軒為方形,後倚雲墻,單檐歇山造,徐氏時稱“桂馨閣“,劉氏時曾名“餐秀軒”,盛氏時改為今名。 汲古得修綆 唐韓愈詩:“汲古得修綆。”《說苑》:“管仲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綆 ,井索也。修綆,即長索。意思是,鉆研古人學說,必須有恒心,下功夫找到壹根線索,才能學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須用長繩壹樣。這裏從前是書房。盛氏時稱汲古得修綆。建築在五峰仙館西,硬山卷棚造。 雨過天晴圖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壹件號稱“留園三寶”之壹的大理石天然畫“雨過天晴圖”。只見壹面大理石立屏立於墻邊,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雲婀娜,正中上方,壹輪白白的圓斑,就像壹輪太陽或者壹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壹幅山水畫,這塊直徑壹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這塊大理石是從相距千裏之外的雲南運到這個江南蘇州的。 林泉耆碩之館 林泉者,指山林泉石,遊憩之地;耆,指高年;碩,有名望的人。這裏是指老人和名流的遊憩之所。館為壹屋兩翻軒,南北裝修不同。北為方梁,有雕花;南為圓梁,無雕花。窗及地坪方磚也有所不同,故又稱鴛鴦廳。廳為四面廳形式,單檐歇山造,其北兩角飛檐上塑有鳳穿牡丹圖案。建築三開間九架屋,並環有走廊。館為盛氏時所建。館內有兩匾,南“奇石壽太古”,北“林泉耆碩之館”。“冠雲峰贊序”屏門對著冠雲峰。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佳晴,宋範成大詩“佳晴有新課”。喜雨,春秋谷梁傳,“喜雨者有誌於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時睛”。都是指對農田有利之意。這裏指四時景物,不論晴雨都好。亭為單檐歇山造,解放後在原盛氏亦吾廬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原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館後院西北方向(今為壹排花墻)。劉氏時即有,盛氏時稱此名。 私宅 留園內私宅***有三處,壹為留園路 400 號(原 86 號,今園林檔案館位置),盛康得園後購得,是老宅,光緒十三年(公元 1887 年)宅中主廳翻修,結構壹新,取名“永善堂”(參見香禪日記)。其地解放後為民居,宅地低於門前馬路 2 — 3 尺,曾見宅中井臺邊半塊殘碑,已為居民用作洗衣之板,字跡模糊,內容為誥封某氏為壹品夫人。二為東宅,即劉恕住宅(筆者曾在其遺址見到壹個明代鼓磴,黃石中空,疑此片住宅前身有可能是徐泰時舊居),同治十三年(公元 1874 年)售於程氏,旋改建為二程夫子祠,清末為盛氏所有(參見姚承祖《營造法原》),抗戰時期,日寇強拆朱家莊壹帶民居,擴充兵營,導致大批難民湧入,至解放初,建築已破壞殆盡,而宅中備弄變成通道,後稱之為五福弄。 2000 年,留園整治周邊環境,動遷所有民居,今售票處、停車場、辦公大樓,就是在其遺址上所建。三為正宅,盛家祠堂西側有南北二座樓,即是其正宅,按香禪日記,其宅與祠堂都是在光緒十四年(公元 1888 年)八月起造,盛氏在留園的三處住宅,如今獨剩這處。 旅遊信息 票價 票價:淡季45元;旺季55元 旺季時間:每年4、5、7、8、9和10月 淡季時間:每年1、2、3、6、11和12月 自駕遊 (1)從上海到蘇州留園,或從南京到蘇州留園的自駕車路線:滬寧高速-“蘇州新區”出口下-蘇州市區方向-“西環高架”-“金門路出口下”-左轉到“金門路”-左轉到“桐涇北路”-右轉“留園路” (2)從杭州到蘇州留園的自駕車路線:蘇嘉杭高速-“蘇州城區南出口”下,-轉“南環高架”-轉“西環高架”-“幹將路、金門路口”下,轉“幹將路或金門口” 往東,至“桐北路”,向北至“留園路” (3)從虎丘風景區(南門)到蘇州留園的自駕車路線:虎丘路往南,至桐經北路,轉入留園路。 (4)從虎丘風景區(北門)到蘇州留園的自駕車路線: 312國道向東右轉虎阜路,至虎丘路,往南,至桐經北路,轉入留園路留園停車場4000平方米,大小車位約100個。 公***運輸 遊1路虎丘路~火車站 停留園路、停中醫院步行至藝圃 遊3路 火車站~煤氣廠 停西園永津橋步行至留園 遊5路 歐尚超市~歐尚超市 經汽車北站火車站,停西園步行至留園 7 路 相城區醫院~復興橋 經汽車北站火車站,停留園路 33路 火車站~新豐路 停中醫院步行至藝圃 44路 龍景花園~汽車北站 經火車站,停留園路 70路 好得家商城~好得家商城 經汽車北站火車站,停留園路 85路 汽車北站~望亭 經火車站,停留園路 88路 汽車北站~大華調劑市場 經火車站,停中醫院兒童醫院步行至藝圃 91路 火車站~石公山風景區 停中醫院步行至藝圃 933路 東方大道首末站~新莊立交換乘樞紐站 停留園路 101路 嘉寶花園~華東電器城 經汽車南站,觀前街站轉乘遊1路 103路 吳中汽車南站~火車站 經汽車南站,觀前街站轉乘遊1路 317路 火車站~金山路 停西園站步行至留園 捷運1號線 鐘南街~木瀆,至廣濟南路站轉乘捷運2號線到留園。 捷運2號線 高鐵蘇州北站~寶帶橋南,停石路站,出壹號捷運口,過廣濟橋到留園路,向西600米步行至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