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金屬工藝的歷史

金屬工藝的歷史

金屬工藝是中國工藝美術中的壹個重要門類,主要包括景泰藍、燒瓷、鐵畫、花絲鑲嵌、斑銅工藝、錫制工藝、鋁制工藝、金銀飾品,等等。

人類在經歷了漫長的石器時代之後,進入了以銅錫合金制作青銅器具時期,史稱青銅時代。這種合金鑄造技術的出現是生產力水平飛速發展的重要標誌之壹。河南安陽殷虛出土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中國金屬工藝早期輝煌的實物見證。此後至漢、唐、宋、元、明、清的三千多年間,隨著冶煉技術的日臻成熟,金屬工藝在歷代工匠的手中花樣翻新,錯金銀、鏨刻、鎏金、貼金銀、螺鈿、金銀平脫、掐絲琺瑯,等等,名目繁多的表現手法,融鑄、焊、鈿、刻等復合工藝為壹體,制作出大量精美、神奇的金屬工藝品,如上世紀出土的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寶劍、戰國編鐘,以及今天的人們仍在苦苦追尋的圓明園大水法前的生肖獸首,無壹不是歷代金屬工藝大師智慧的結晶。

當代的金屬工藝生產主要分布於北京、上海、江蘇、四川、雲南、浙江、山東等地,代表品種有:

景泰藍

又名掐絲琺瑯,因盛於明代景泰年間,其作品釉色以寶石藍為主調,故稱“景泰藍”,是北京特種工藝品之壹。其制法以銅胎為主,將細而扁平的銅絲掐成圖案,焊在胎上,再填入各色釉料,經烘燒、磨光而成,具有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

燒瓷

也是北京獨特的工藝品,又名銅胎畫琺瑯。以銅制胎,在胎體上敷壹層白釉,燒結後用釉料彩繪,經二、三次填彩後再燒結、鍍金、磨光而成。這壹金屬工藝於明末清初自歐洲傳入我國,康熙、乾隆時期多為宮廷貢品,其圖案立意新穎,色彩明快,點焊勻實,天衣無縫,以金銀為胎的作品更顯華貴。

鐵畫

亦稱鐵花,安徽蕪湖是其主要產地,約創於清代康熙年間。這是壹種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以錘代筆,依畫稿鍛制而成的金屬工藝品,具有構圖簡練、線條遒勁挺拔、立體效果強烈等特點。

斑銅工藝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雲南的傳統工藝品。用產於雲南東川附近的銅礦石經鍛造、燒斑、焊接等多種工藝制成,因色彩斑斕,瑰麗多姿而深得人們厚愛。

錫制工藝

始於明初永樂年間,是被譽為“錫都”的雲南個舊市的傳統產品,其光如鏡、色似銀,造型精巧玲瓏,且具有防潮、保溫、耐酸、耐堿等特點,多用於制作酒器、香爐、燭臺、餐具、花瓶等。

苗族銀飾

銀飾在苗族服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在婦女盛裝中,銀飾是必不可少的飾物。其工藝是先將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刻、鏤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結構上有對稱式、均衡式、連接式和放射式。銀飾的種類較多,主要有銀冠、銀角、銀梳、耳墜、項圈、手鐲、戒指等,約有80多種,其中耳墜就有瓜子、燈籠、鼓錘、單環、雙環等式樣。圖案多系龍鳳花鳥等動植物紋樣,造型生動,玲瓏精美。苗族婦女以妝銀飾為貴美,最多者可配戴重達8公斤的各種銀飾。

金銀擺件

或稱金銀細加工,是中國金銀器制造工藝中最完美的技藝之壹,傳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中國金銀器制造工藝起源於商周,盛於漢唐。宋代以精美的金銀酒具為主要特色。至明清兩代,金銀器制作運用編、織、盤、辮、碼、拱等多種技巧,更是發展到了典雅華貴的頂峰。

江蘇江都的金銀擺件,傳承中國古代金銀器工藝,並不斷創新發展,在中國的金銀器領域壹枝獨秀,制作的“渾天儀”、“地動儀”、“九龍酒具”和“鹿拉鳳車”等金銀擺件,極為富麗精美,享譽海內外。

龍泉寶劍

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之壹,因產於浙江龍泉縣而得名。龍泉寶劍創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代,龍泉劍名聲大震,李白曾寫下“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

龍泉寶劍經煉、鍛、鏟、挫、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具有剛柔並濟、鋒利無比、手工精磨、風格古樸四大特色,名揚中外。

花絲鑲嵌

又叫“細金工藝”,由花絲和鑲嵌兩大類組成。將金、銀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制成工藝品,再嵌以珍珠、寶石等,春秋時期初具雛形,至明清兩代已達歷史上的顛峰階段,名品不斷湧現,很多成為貢品。 花絲鑲嵌工藝以北京、成都最負盛名——以“無胎透空鑲嵌法”創作的瓶、盤、首飾及動物等構圖嚴謹,玲瓏剔透,富於變化。

其它如煙臺的錫鑲茶具工藝、上海的首飾等,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金屬工藝品,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