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押韻:
《葬花吟》(引自《紅樓夢》):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上平,十五刪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下平,十四鹽 (韻壹,平聲“刪鹽”通押)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上聲,六雨 (韻二,押仄聲“雨”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上平,五微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上平,四支 (韻三,平聲“微支”通押)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開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下平,八庚 (韻四,押平聲“庚”韻)
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入聲,四質、十三職
明媚鮮妍能幾時,壹朝漂泊難尋覓。 入聲,十二錫(韻五,仄聲“職質錫”通押)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上平,十壹真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上平,十三元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上平,十壹真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上平,十二文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上平,十三元 (韻六,平聲“真文元”通押)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壹抔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上平,十壹尤 (韻七,押平聲“尤”韻)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蔔儂身何日喪? 去聲,二十三漾 (韻八,押仄聲“漾”韻)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壹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上平,四支 (韻九,押平聲“支”韻)
分析全詩韻腳如下:,壹、二、四句“天、憐(壹先,下平)”、“簾(十四鹽,下平)”是平聲韻“刪鹽”通押,六、八句 “處、去(六雨,上聲)”轉仄聲韻“遇語”通押,九、十、十二句“菲、飛(五微,上平)”、“誰(四支,上平)”又轉為平聲韻“微支”通押,十三、十四、十六句“成、情、傾(八庚,下平)”換為平聲“庚”韻,十八句“逼(十三職,入聲)、十九“日”(四質,入聲)、二十覓(十二錫,入聲)”,轉仄聲韻“職質錫”通押 ,二二、二四句“人(十壹真,上平)、痕(十三元,上平)”又轉為平聲韻“真元”通押,以後二五“昏”、二六“門”、二八“溫”均屬十三元、上平,押平聲“元”韻,二九“神”、三十“春”屬十壹真、上平,押平聲“真”韻,三二“聞”(十二文,上平),三四“魂”(十三元,上平),平聲“真、文、元”韻通押;三五“留”、三六“羞”、三八“頭”、四二“流”、四四“溝”均屬十壹尤、上平,押平聲“尤”韻;四五“葬”、四六“喪”均屬二十三漾、去聲,押仄聲“漾”韻;四七“癡”、四八“誰”、五十“時”、五二“知”均屬四支、上平,押平聲“支”韻。
全詩***用刪鹽遇雨微支庚職質錫真元文尤漾十五個韻部,押九韻,六平三仄:壹押平聲“刪鹽”***四句,首句入韻;二押仄聲“雨”韻***四句,首句不入韻;三押平聲“微支”***四句,首句入韻;四押平聲“庚”韻***四句,首句入韻;五押仄聲“職質錫”***四句,首句入韻;六押平聲“真文元”***十四句,首句不入韻;七押平聲“尤”韻***十句,首句入韻;八押仄聲“漾”韻***兩句,首句入韻;九押平聲“支”韻***六句,首句入韻。其中平仄韻相間者三處,以平韻承平韻者兩處;壹韻四句者五處,十四句者壹處,十句者壹處,兩句者壹處,六句者壹處。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該詩在押韻上的主要特點有:1、基本上是四句壹換韻,且轉韻時每逢第壹句多半押韻;2、平韻仄韻大致交替,以平聲韻為主;3、起首兩句用同“刪”韻的兩個韻腳“天”、“憐”,爾後漸漸用長韻,且長韻短韻交替,富於節奏感。
據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中的論述,古體詩的用韻仍以用本韻較為常見,分為平韻古風和仄韻古風。可以通韻:分兩韻相通(偶然出韻、主從通韻、等立通韻)和三韻以上相通;可以轉韻:有兩種情形,壹是像古詩壹樣隨意轉韻——仿古的古風;二是在換韻的距離和韻腳的聲調上都有講究——新式的古風,典型的新式古風須具備三個條件:a.平仄多數入律;b.四句壹換韻;c.平仄韻遞用。我們所說歌行體,其實就是新式古風之壹體,新式古風用韻上的特點,正是歌行體的典型特點。
因此說,《葬花吟》在用韻上是大致符合歌行體的特征的,同時又更為靈活、自由,多通韻,不避同韻,多用長韻;轉韻與詩歌情感的轉折緊密結合在壹起, 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收到詩歌押韻的最佳效果。
再看平仄:
古風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漢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後古風受律詩的影響,平仄上開始有了講究,古體詩在平仄上也有了自己的特點:a.最後三字用三平調,其次是收尾於平仄平,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這就是說,平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b.從全句的平仄看,多數句子的節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疊平疊仄,這就是說,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回到《葬花吟》來看: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A。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B。(律對)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平平仄平仄平仄(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b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仄平平仄仄b。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平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平平平仄平(六平句)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平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仄平平A。
明年花開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仄平平仄仄仄仄(疊仄),平平平仄平平仄a。
明媚鮮妍能幾時,壹朝漂泊難尋覓。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仄平平A。
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平平仄仄平平A。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律對)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仄平仄平仄平平(疊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平平仄仄仄仄仄(疊仄),仄仄平平仄平平(疊平)。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仄平平仄平平平(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平平仄平仄平平(疊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仄平仄仄平平仄a,平平平仄平仄平(疊仄)。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若錦囊收艷骨,壹抔凈土掩風流。 仄仄仄平平仄仄b,仄平仄仄仄平平A。(律對)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仄仄仄平平仄仄b,平平平仄仄平平A。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蔔儂身何日喪? 仄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平仄平。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仄仄平平平仄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
壹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仄平平仄平平仄a,平仄平平仄仄平B。
全詩***有十四句符合上述四種三字尾的要求,七句符合疊平疊仄要求,三十二句入律,三個律對,入律的詩句占了大多數,這是符合上文所說歌行體平仄多入律的特點的。而《葬花吟》大部分只有律句而沒有律聯,也就是說,出句入律,則對句不入律以為補救;對句入律,則出句不入律以為補救,這樣仍不失古詩的格調,於是入律與仿古各展千秋、交相輝映,兼采律詩的格調美和古風的樸實美,從而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全詩***52句,從字數上看,除去第十六句“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是十言,三十九、四十句“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是三、五言以外,其他均是每句七言。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詩律學》中將古風按字數分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雜言、三七雜言、三五七雜言和錯綜雜言七種,錯綜雜言指詩句的字數變化無端,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還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達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細分為兩類:壹是仍以三五七言為主者,在格調上與五雜言及三五七雜言相近似;另壹類就是四六八言頗多者,多具散文氣息。據此看來,黛玉的這首詩應屬於以七言為主的錯綜雜言,字數的長短變化看似自由取舍,實則頗有講究,何處長、何處短,均是隨詩人情感流轉而動,充分利用了歌行體不拘字數的優勢,參差而不雜亂,平添壹種錯落變幻之美。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葬花吟》在詩體上借鑒了歌行體的特征,充分發揮了歌行在抒情上的優勢,而黛玉作詩,講求的是“不以文害意”,“第壹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若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葬花吟》作為其代表,自然不會刻意雕琢囿於死則,而是意之所至文之所隨,筆隨情轉,壹氣呵成,細讀起來,又更覺流暢自然、極具節奏感,收到了詩歌體裁表現的最佳效果。
二、葬花感懷,如臨其境——《葬花吟》的內容分析
《葬花吟》寫在黛玉因擔心寶玉被賈政叫去受罰,特往怡紅院探視,結果卻吃了小丫頭們的閉門羹,壹徑自想自傷,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壹過便是夏日,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餞行。春殘花落,身世飄零,敏感易傷如黛玉者,又豈能不痛發悲歌壹泄心中之感?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調——感春傷春,自憐自悲,淒苦淒涼,痛訴痛告。這壹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實則道明全詩的主要內容:以葬花始,以感懷終。
全詩52句,***361字,大約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壹段從“花謝花飛花滿天”始,至“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止,抒發葬花人的春愁;“壹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與鳥魂”止是第二段,敘寫落花的飄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緒;“花魂鳥魂總難留”到“花落人亡兩不”為末段,詩人以落花自喻,為自己的悲劇命運作讖語,寫挽歌。
開頭四句以落花起興,描繪了壹幅絕美的暮春圖,飄零的落花灑滿天空,柳條兒輕拂著水榭,柳絮兒輕輕地隨著風飄入秀簾,惹起閨中女兒的惜春之情,愁緒既無處可釋,於是“手把花鋤出秀閨,忍踏落花來復去。”行走在滿是落花的小徑,詩人的思緒開始隨著桃花李花而飄飛:柳絲榆莢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卻已各自飄零,燕子們殘忍地啄來花草壘成香巢,來年花草再發,可昔巢已傾。花鳥本是無情,只是在自然變遷的規律中輪回。“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環境如此殘酷,花之明媚鮮妍又能幾時?終歸是“壹朝飄泊難尋覓”,葬花人的壹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獨倚花鋤淚暗灑”,獨自歸去面對的又是“青燈照壁”、“冷雨敲窗”的蕭瑟淒涼,教人如何不傷神?春天來去匆匆,不給壹點音訊,深夜庭外的悲歌讓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鳥魂,花魂鳥魂自有其歸宿,只願自己也能如鳥兒般展開翅膀,隨著花兒飛到天盡頭,可天的盡頭,真有那理想的樂土嗎?不如讓我用錦囊將妳們收藏,讓那壹抔凈土保全妳們的高潔。妳們終究還有我這惜花人來安葬,卻不知將來我的命運又如何?或許將來春殘花落,便是紅顏老死之時,到那時春也盡了,人也去了,只落個“花落人亡兩不知”!
從傷春到感懷,從感懷到控訴,從控訴到自傷,從自傷到向往,從向往到失落,從失落到絕望,黛玉的情感隨著詩句而流淌、轉折,而全詩有並非壹味自傷自憐,“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既是對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也是身陷其中無法自保的無奈。“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是對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爾今死去儂收葬,未蔔儂身何日喪”是觸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錦囊收艷骨,壹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又體現了黛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絕不同流合汙的孤傲不阿的個性。而“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壹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則又是黛玉對自己的悲慘處境壹個“紅顏老去、花落人亡”的沈痛預言。正因為有了如此深刻強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動地的力量。
《葬花吟》作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選材是典型的瀟湘子的題材,其語言是典型的顰兒式的語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黛玉的選材、用語、情感均不是無根而發的,而是跟她的身世命運、個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緊密聯系在壹起的。
黛玉自小便沒了母親,失去母愛關懷的她自進賈府便“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唯恐被人恥笑了去,雖然受著賈母的萬般寵愛,但彌補不了寄人籬下的愁緒、孤苦無依的痛苦,再加上父親仙逝揚州城,奔喪回來的黛玉已然成為投奔賈母的孤女,這在派系錯綜復雜、人情分外淡薄的賈府,“風刀霜劍”就更為尖利了,教“病如西子”的黛玉又如何能夠消受?環境的嚴酷讓她不得不想方設法以求自保,而個性上的差異使她不可能像寶釵那樣用圓滑世故作盾牌躲避“刀劍”,黛玉象刺猬,豎起滿身的尖刺隨時抵抗外來的攻擊,她的小性兒、她的尖酸刻薄、她的斤斤計較,說到底,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對寶玉越來越深的情愫加劇了她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正是因為如此的身世,如此的性格,才會有黛玉的葬花之舉,也只有黛玉,才會用葬花來釋放滿懷的愁緒。
而黛玉遣懷最主要的方式莫過於詩歌。富有詩人氣質,並且被詩化的林黛玉,詩魂總是時刻伴隨著她,總是隨時從她的心裏和身上飄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無賴詩魔昏曉侵”,這是她的切身體驗。詩,對於她,是不可壹日無的。她用詩發泄痛苦和悲憤,她用詩抒寫歡樂與愛情,她用詩表示抗議與叛逆的決心。可以說,如果沒有了詩,也就沒有了林黛玉。這也決定了她的詩是自由的、充滿感情的,整首《葬花吟》洋溢著黛玉的詩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現了她冰清玉潔的節操、獨立不阿的人格、美麗聖潔的靈魂,也為黛玉籠上了壹層迷人的藝術光輝。
同時,《葬花吟》的選材、遣詞、立意又是借鑒了前人的結果。黛玉“葬花”如此感人肺腑,並不是她個人的創舉。被譽為“風流文采,照耀江左”的明代吳中四才子之壹的唐寅,就曾有葬牡丹之舉。據《唐伯虎佚事》載:“唐子畏居桃花庵,軒前庭半畝,多種牡丹花。花開時,邀文征明、祝枝山賦詩浮白其下,彌朝浹夕,有時大叫慟哭。至花落,遣小僮壹壹細拾,盛以錦囊,葬於藥欄東畔,作《落花詩》送之。” 俞平伯先生在《唐六如與林黛玉》這篇文章中分別列舉唐伯虎《六如集》中的《落花詩》、《花下酌酒歌》、《桃花庵歌》等詩,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與《桃花行》兩詩進行比較和對照,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是借鑒了唐伯虎《六如集》中詠桃花的詩作,例如:
“今日花開又壹枝,明日來看知是誰?”(《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葬花吟》)
“壹年三百六十日,……寒則如刀熱如炙。”(《壹年歌》) ——“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葬花吟》)
“枝上花開能幾日,世上人生能幾何?”《花下酌酒歌》)——“明媚鮮妍能幾時,壹朝飄泊難尋覓。”
俞先生指出:“《紅樓夢》雖是部奇書,卻也不是劈空而來的奇書。他底有所因,有所本,並不足以損他底聲價,反可以形成真的偉大。古語所謂‘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紅樓夢》底贊語。”
因此說,《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和悲劇命運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內容的豐滿、情感的豐富、語言的豐盈是壹般詩歌所難以企及的,是林黛玉全部詩情的代表,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精華的代表。
三、巧用比喻,別具壹格——《葬花吟》的修辭分析
《葬花吟》修辭的最精妙處在比喻。所謂比喻,是指作者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就用另外的事物比擬思想的對象。黛玉以落花自比,寫花實則寫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壹個絕妙的借喻,黛玉作為借喻的本體,始終藏在詩歌文本的背後,我們只有融入她所營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裏,才能真正體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窺到她的內心世界。
以落花喻紅顏,原是詩家的傳統手法,宋祁《落花》詩有句雲:“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周邦彥《六醜?落花》有句雲:“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黛玉的別出心裁在於:以落花為中心,將“落絮”、“柳絲榆莢”、“桃李”、“燕子”、“風刀霜劍”、“淚”、“花魂”等等意象組合在壹起,分別賦予他們不同的借喻本體,亦花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從衷來。運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現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傷淒惻之情。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繪了淒美的落花圖,實則點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無根之人寄寓他門,在“如履薄冰”的險境中艱難生存。“落絮”即是飄落的柳絮。林黛玉曾寫《詠柳絮?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韻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以柳絮之白、飄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蒼涼。“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用對比手法寫出榆莢之當令鮮艷與桃李的飄飛零落,聯想到黛玉作此詩時眾姐妹正在園內玩耍,回目更是寫明:“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曹雪芹特意將寶釵戲蝶與黛玉葬花放在壹起,以戲蝶之趣襯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觀園眾姐妹歡樂中的孤寂心靈就尤為突出,有過寂寞體驗的人,很容易理解熱鬧中的寂寞更徹骨。此句中出現的“桃花”意象在《桃花行》中亦有描述:“胭脂鮮艷何類似,花之顏色人之淚。”桃花飄飛,血淚流盡,黛玉之艷賽過桃花,命運之薄更勝落絮,壹紅壹白,兩相對比,詩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風刀霜劍”既是嚴酷自然環境的描寫,更以此喻示了賈府及其代表的整個封建制度的險惡環境。探春有語:“咱們倒是壹家子親骨肉,都如烏眼雞壹般,恨不得妳吃了我,我吃了妳。”黛玉雖有賈母疼惜,畢竟是“外姓人”,還是投奔賈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禦無孔不入的傾軋?溫言軟語的背後是寒氣逼人,唯壹的情感寄托——寶玉又難窺其心,置身於如此艱難的生存空間,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尋生命的真諦,“風霜”這自然偉力使得花朵之艷難於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難覓,這沈重的思考更加劇了大觀園內處處“嚴相逼”的環境。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這裏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傳說湘妃哭舜時,眼淚滴在竹上變紅,成“湘妃竹”。此處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帶紅意則喻意林黛玉的壹派天然生機與癡情。淚亦是此詩中重要意象, “滴不盡的相思血淚拋紅豆,說不完的新愁與舊愁。”,“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眼淚跟詩歌壹樣,是林妹妹靈魂和智慧的傾瀉,是黛玉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也好,“鳥魂”也好,都是借來比喻黛玉在塵世間的受難之靈,庭外悲歌發,黛玉心中又何嘗不盛滿道不盡的悲愁?為了理想與愛情,她寧可“隨花飛到天盡頭”,然而“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對人生終極歸宿的思考使得這個“中世紀”時代的少女身上閃耀不同尋常的光芒。令人窒息的社會現實不可能給她答案,而她也絕不願茍活於濁世。“未若錦囊收艷骨,壹杯凈土掩風流”落花歸土,林黛玉在生死之間也沒有第三條路去選,以至於賈母也說她不如寶釵有“福相”,“隨分和時”。黛玉是重質,也澆灌著自己的生命之“花”,“質木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在林黛玉看來,她甚至羨慕那些被她掩埋“還潔去”的落花,“他年葬儂知是誰”,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是何等哀傷而沈重的詢問,這是壹個高傲靈魂的期盼與失望。以至於寶玉聽到此處也“哭倒於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後“斯園、斯地、斯人、斯景都已無形可覓,兩顆心靈在此產生強烈的***鳴。“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花”落了,理想幻滅了,性靈之光隨之消散了。
《葬花吟》曲盡了,余音猶縈繞耳畔。“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壹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復,特意強調,並通過鸚鵡也會吟哦的描寫,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運也即黛玉的命運。其友人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曰“傷心壹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壹縷,起卿沈痼續紅絲?”《葬花吟》讖語式的表達,正暗示了黛玉淚盡而亡的悲劇性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