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人們常說,“因為壹個人,愛上壹座城。”

而我想說,因為壹首詩,帶火了壹座城。

這首詩,它讓詩人名垂千古,讓壹個座城市名揚天下,讓壹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古橋之首,讓壹座寺廟成為了中外遊人的向往的勝地。

這座城市,名叫蘇州。壹座讓人念念不忘、流連忘返的城市,壹座能讓人壹下子就愛上的城市。

在蘇州市的城西,有壹座橋,叫楓橋,在離橋不遠的地方有壹座寺廟,就叫寒山寺。

楓橋,蘇州城外大運河上的壹座石橋,壹座江南常見的單孔石拱橋。

因漕運夜間封閉此橋,禁止船只通行,這裏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橋便因此得名為“封橋”。後因張繼的詩而易名“楓橋”,並沿襲至今。

楓橋古鎮位於大運河、古驛道和楓江的交匯處,沿河形成兩條市街——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隨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獨特的水鄉風韻。

楓橋古鎮地處水陸交通要道,舟楫往來,商旅雲集。

宋元之際,楓橋市肆已聞名遐邇,明清時期達到空前繁榮。唐伯虎有詩雲:“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燈火迷煙霧。”

清代,楓橋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有“楓橋塘上聽米價”之說。

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進軍蘇州城,清軍放火燒城,只可惜十裏楓橋塘化為廢墟。

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遊客,都要來楓橋領略壹下楓橋的詩情畫意。看壹看楓橋,聽壹聽寒山寺的鐘聲。

這是為何呢?只因壹位叫張繼的唐朝詩人寫了壹首《楓橋夜泊》。

這首詩,也成為流傳千年的著名詩篇, 千百年來被歷代文人墨客傳誦。而詩中所寫的楓橋也成為了蘇州著名的旅遊景區,千百年來長盛不衰。

因為壹首詩,讓張繼火了幾千年,也讓我們認識了這位大唐詩人。

張繼,字懿孫,漢族,襄州人,唐代詩人。

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反,“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倉皇出逃,盛極壹時的大唐江山風雨飄搖。

在此期間,江南政局相對比較穩定,許多文人士子紛紛逃往江蘇、浙江壹帶避亂。

而張繼就是其中壹個。

要說張繼也是比較倒黴,753年他中進士,還沒來得及獲封,大唐的天下就亂了套。

壹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值得壹提的是,在人才濟濟的盛唐,張繼算不得壹個大家,流傳下來的詩不到50首。最著名的就屬《楓橋夜泊》了。

而《唐詩三百首》中,也僅僅收錄了他這壹首詩。

但是,張繼有這壹首詩就足夠了。蘇州城有這壹首詩,也足夠了。

提起蘇州,提起寒山寺,人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這首《楓橋夜泊》。

這首詩流傳千年,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墨客及社會名流,不但因詩到此壹遊,還留下了眾多的墨寶,嶽飛 、唐伯虎 、董其昌等人的《楓橋夜泊》詩石刻碑完好留存於寒山寺內。

其中最被人推崇的要數清代書法家俞樾所寫的詩碑,所以在楓橋景區內妳能看到壹塊巨大的石碑,已成為景區內的壹絕,與現代高樓相得益彰。

賞析

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

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壹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

開頭兩句意思是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壹說為烏鴉啼鳴,壹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壹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壹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麽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壹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這首七絕以壹“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壹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後兩句意思是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

另壹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或「分夜鐘」。

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壹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壹靜壹動、壹明壹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全詩抓住壹個“愁”字展開。如果說“月落烏啼霜滿天”多少透示著淒清悲涼,那麽“江楓漁火”難道不給詩人壹點光明與溫暖嗎?

然而,“對愁眠”卻凸現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牽起詩人的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壹個迷茫、淒清、寂寥的背景已經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

人在逆境中(從詩的字裏行間可以品味出來),最忌的是景物傷懷,詩人泊船於楓橋之下,本來心情就已淒惻,卻偏逢殘月。

外出旅遊者往往會對家人無限牽掛,可謂歸心似箭,盼望與家人團圓,然而,他卻客舟孤苦、愁懷難遣。

殘月也許已給詩人壹絲莫名的預示,更兼烏鴉悲鳴的不祥之兆!(聽到烏鴉啼叫,人們都會將其與不詳聯系)滿天的飛霜又怎能不令詩人壹陣陣心寒?

“江楓漁火對愁眠”。經霜後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出壹種朦朧美,給這幅秋江月夜圖平添幾分悅目賞心的風姿,繪景已達到美得無瑕的境界!

然而,作者著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時,筆束壹頓便繪出壹個“愁”字來。作者為什麽愁?有幾多愁?景愈美則情(愁)愈烈。

詩人面對美景,卻沒有半點的歡樂,愁得輾轉反側,這是為什麽?

我們回顧前文“月落”、“烏啼”、“霜滿天”,俗話說天黑怕鬼,詩人心中的“鬼”是什麽?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沈浮?還是家事索懷、親朋離散?詩中沒說,不得而知。

但詩人無心欣賞夜景、孤獨難眠,我們不難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結難抒,確實不是言語說得清的。

從他害怕烏啼,我們可以覺察他心中壹定有什麽事(或人)令他擔心,以至烏鴉的啼叫聲也令他心煩意亂。

霜,是詩人描繪的這幅秋江月夜圖的組成部分。玉屑般的飛霜給人壹種素雅高潔的美感,然而和“烏啼”“愁眠”聯系起來理解,這霜就有點“不妙”了。

既然詩人聽到烏啼已感意亂,那麽飛霜豈不是令他心寒嗎?意亂心煩自是他“愁眠”之因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靜得可怕,靜得令人難以入睡。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壹件事:臥聞山寺夜鐘。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

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

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