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辭》中的描寫: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白話譯文:
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雲壹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
《木蘭辭》中根本沒有對這位女英雄相貌的正面描寫,她的頭發、她的身材、她的膚色、她的眉眼口鼻,甚至表情等,壹概沒有。所以花木蘭的樣貌只能推測,那個時代,男子是陰柔為美的,然後男穿男裝,女穿女裝,如果穿錯衣服會被認為是妖服。
所以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基本上妳穿什麽衣服,別人就會認為妳是男性或者是女性。然後有的史料上記載當時的皇帝想把木蘭納入後宮,但是木蘭不從,然後就自殺了。所以說,花木蘭的長相應該是很不錯的。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話譯文:
織布機聲壹聲接著壹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姑娘在思念什麽,問姑娘在惦記什麽。我也沒有在想什麽,也沒有在惦記什麽。昨夜看見征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征募兵士,那麽多卷征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
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湧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裏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壹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
記功木蘭最高壹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麽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壹匹千裏馬,送我回故鄉。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
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雲壹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
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壹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此文出自南北朝·佚名《木蘭辭》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壹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壹起殺敵,這就比壹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回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壹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千百年來,花木蘭壹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壹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人物文化: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