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查3古詩和註釋

查3古詩和註釋

夏日田園雜興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年代南宋

作者範成大

內容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註釋]

①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麥花:蕎麥花。蕎麥是壹種糧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種,生長期很短。花為白色或淡紅色,果實磨成粉供食用。

③籬落:籬笆。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遮攔的東西。

④蛺(jiá)蝶:蝴蝶。

[簡析]

壹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壹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農民忙著在地裏幹活,中午也不回家,門前沒有人走動;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後壹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作者簡介]

範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自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吳縣)人。與楊萬裏同榜進士。先做地方官,後來壹度做參知政事。曾出使金國,全節而歸。晚年隱居石湖。他是位愛國詩人,也寫過大量的田園詩。其詩語言清新自然,風格溫潤委婉。與尤袤、陸遊和楊萬裏並稱“南宋

四大詩人。”

[編輯本段]古詩原文

滁州西澗

唐朝詩人: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讀音註意:韋應物 應:壹\二聲

澗邊生 澗:四聲

[編輯本段]古詩譯文

我只憐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鳴叫,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壹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但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編輯本段]故事註釋

1.滁州:今安徽滁州,詩人曾任州刺史。

2.西澗:滁州城西郊的壹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即今天的城西水庫。

3.獨憐:獨愛,壹種對幽草的獨情。

4.春潮:春雨。

5.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6.橫:指隨意飄浮。

韻譯: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著夜雨急急地湧來,

渡口無人船只隨波浪橫漂。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這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壹。描寫了詩人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

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

的景象,蘊含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

憂傷之情懷。這是壹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裏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壹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本篇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作者遊覽至滁州西澗,(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壹只渡船橫泊河裏。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韋應物先後做過“三衛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賞析]:這是壹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壹。詩寫於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區,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

詩的前兩句,詩人表示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只憐愛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叢中傳來黃鶯動聽的鳴聲,詩人卻似乎不以為意。後兩句寫晚雨野渡所見,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這首詩中有無寄托,所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詩的前兩句,以“幽草”“深樹”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寂靜,而“生”和“鳴”兩個字,又在靜中透出動感。詩的後兩句寫傍晚時雨中景色,動中有靜。“野渡無人舟自橫”,表現了壹種荒涼寂靜的意境。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

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壹說卒於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誌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壹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壹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沈。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壹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秾麗秀逸的壹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壹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編輯本段]詩歌意境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

表達心情:

全詩表達了作者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編輯本段]相關例題

(1) 詩的第壹句表明了作者對澗邊草的什麽情感?最能體現這壹情感的是哪個字?

情感:喜愛 體現情感的字是:憐

(2)後兩句歷來為人們稱道,這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又創設出壹種怎樣的意境?表達出作者什麽樣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橫

意境 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設出壹種孤寂、閑適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這首詩用了什麽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於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裏,蘊涵著壹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4)作者用哪句詩句表達了堅守節操的誌向?

答: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5)最後壹句中哪個動詞用得極妙,又妙在哪裏?

“橫”這個字用的妙,舟自橫寫出了當時舟的狀態,也寫出了當時作者的心情是進退兩難的:當時想要辭官隱退,卻又被逼無奈又無法辭官,詩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編輯本段]絕句簡介

絕句來源於兩漢,成形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大唐。當時都是四句壹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於世,創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後也。 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後二聯,或是中間二聯。另外壹種說法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這裏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律絕跟律詩壹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絕句》宋楊萬裏

天邊綠錦織雲機,全幅青羅作地衣。

此是農家真富貴,雪花銷盡麥田肥。

[編輯本段]絕句分類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渡漢江

[唐]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另壹式,第壹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顧,時是誤拂弦。

···

另壹式,第壹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五言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編輯本段]七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關詩句範例如下: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壹式,第壹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跟律詩壹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①。

跟律詩壹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壹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④。

跟律詩壹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壹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⑤。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摧。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

現再舉兩個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壹首(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後》)是在首聯用對仗的,現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郿塢(第二首)

[宋]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裏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例子,壹個是首聯半對半不對,壹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壹箭射天山。

絕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二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壹種。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壹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唐]杜甫

二十壹家同入蜀,惟殘壹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

第壹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盡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裏把它們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壹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壹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壹點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③泊,入聲。煙,平聲。④比,上聲。西,平聲。⑤恐,上聲。天,平聲。⑥不,客,入聲。何,平聲。⑦看,平聲。

[編輯本段]詩詞及賞析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註釋: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麽秀麗,

陣陣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飛翔的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

美麗的鴛鴦睡在沙上曬太陽。

遲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濕又軟。

鴛鴦:壹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時常雙雙出沒。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美好動人的景色。第壹,二句大處著眼,視野開闊,描寫了自然界的大環境。詩的開頭突出“遲日”,統領全篇。正因為春天來到,才會出現“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現象。後兩句生動地描寫了兩種可愛的動物,寫燕子的動態,顯出春意繁鬧;鴛鴦的靜態顯得悠閑自在。動靜搭配,相映成趣。這首詩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自然流暢。

中心思想這首詩抓住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鴛鴦、泥融與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給讀者描繪了壹幅明麗紛繁的春景圖,表達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暫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壹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

絕句

誌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誌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麽健。但就這短短的壹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誌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蔬筍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壹。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註:“謂無酸餡氣也。”可能是第壹個提出這壹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遊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壹人,惟聞其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壹傾向。他的對僧詩蔬筍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壹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考察蔬筍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系的壹種狀態,是壹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於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壹切文學藝術的唯壹源泉的話,那麽,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蔬筍氣又有什麽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壹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準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壹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壹時之言,因為,從他的壹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並不缺少“蔬筍氣”的。話又回到誌南的這壹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蔬筍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誌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蔬筍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註解: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隱隱看見壹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評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

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

抵得壹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綠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象燃燒的火壹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麽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麽。

〖點評〗

這首詩以色彩鮮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風光反襯詩人強烈盼望歸家的心情,抒

發了作者長久旅居他鄉的感慨。

〖鑒賞〗此詩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壹幅鑲嵌在鏡框裏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 奪的魅力。妳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壹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壹團旺火,多麽綺 靡,多麽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壹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 理;而壹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

唐 .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鑒賞〗

詩歌以壹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給人營造出壹個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仿佛給人壹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好壹片具有喜慶氣味的生機!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裏,壹碧如洗,白鷺在此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壹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壹種向上的奮發,此著壹“上”字之妙。此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象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劃,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機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上句寫白鷺的飛翔上天,前間的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壹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壹說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澄,晴天麗日故可睹西山雪嶺。但我卻以為此說不甚如意。可否這般理解更好壹點:上兩句已點明,當時節全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這給人就有壹處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壹“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仿如潤含了感受,這不更能寫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嗎?而“西嶺”則不妨理解為詩人看到帶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繼而以那西嶺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見之雪。但詩人為何以這“千秋雪”代窗上這上年的殘雪呢?詩人失落多年的運用,使所表達的意境更廣遠。上文我已簡單述了杜甫寫作此詩的處境,當年,杜甫已久離朝廷飄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