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竹林寺,更得幾回過!
註釋
①竹林寺:在廬山仙人洞旁。
②殷勤:親切的情意。
③過(音guō):訪問。
譯文
歲月蹉跎於人間,但煙霞美景卻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沒有因為時過境遷而消散。因為愛這番煙霞和竹林寺有了感情,但是就算心中有深情厚意也不知道今後能否再來欣賞這美景了。
賞析
隱士多為思想家,從朱放的詩句裏讀者可以領悟他對人生對社會的感受。《題竹林寺》中有著詩人對時間流逝,世事難料的傷懷。
竹林寺依舊有美麗的煙霞景觀,但是歲月消磨人難免會有改變。美麗的依然美麗但欣賞的人已經和以往不壹樣了。這可以被理解為壹種遺憾,而這遺憾是人力難以抗拒的。所以詩裏用到了“促”這個字。因為這歲月的催促,詩人難以預料自己還有多少機會能來欣賞美麗的風景,所以用到了“更”這個字。前後的呼應用在這裏很恰當,既加深了感情的表達力度又使全詩有了整體的美感,很緊湊不拖沓。可以說此詩的最長處不是對竹林寺煙霞的描繪,而是這種對感情的描繪方法。所謂的文章前後的壹致性,其實就是這種前後呼應的寫作方法,這樣編輯文字的好處就是主題明確,言簡意賅。當然這是壹種邏輯應用,要真正做到還需對素材很好的運用。絕對不是前面有幾個詞在文章最後依然用幾個詞就行的,《題竹林寺》可以說是壹個範例,讀者多琢磨壹下就會體味了。
題報恩寺上方
方幹 題報恩寺上方
來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寬。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眾山迢遞皆相疊,壹路高低不記盤。
清峭關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
賞析
為寺院題詩,卻不從寺院本身著筆,只是盡情描寫山林美景和奇趣,抒發對眼前風光的留戀和贊嘆,自然把讀者引入壹個清峭深邃的意境。
詩人壹開始就坦露自己驚喜的心情和寬廣的胸懷。來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寬。他站在寺院的上方,好象在召喚後來的遊人:來啊,來啊,請先到山林的頂峰來吧!這裏妳盡可以擴展視野,放眼看這世界是多麽寬闊廣大!字裏行間表現出詩人興致勃勃,意氣飛揚。來來、先上,語言通俗,帶有鮮明強烈的感情色彩。
接著,詩人擷取了四個最具美感的鏡頭──懸巖飛瀑,林蘿綠蔭,迢遞群峰,盤旋山道,藝術地再現了報恩寺上方的無限風光。
先寫巖上瀑布的動態:巖溜噴空晴似雨。巖上的飛泉懸瀑,淩空迸射,水珠四濺,化為壹片迷蒙的雲煙,裊裊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掛起壹幅白色的雨簾。噴空,狀水勢之大,飛瀉之急,遣詞有力,把巖溜寫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縹緲,分外清幽秾麗,給人們多少神思異想。
接著寫林蘿的靜態:林蘿礙日夏多寒。林間的藤蘿,纏樹繞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濃密的樹蔭。置身其間,壹陣陣爽人的涼意,沁肌侵骨。哪裏還有什麽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煩惱!
再寫眾山的遠姿:眾山迢遞皆相疊。步出林蔭,縱目瞭望,遙遠的群山,重巒疊嶂,點點峰尖,如碧海浪湧。這是壹幅立體感很強的畫圖,令人遊目騁懷,開拓心胸。只有居高臨下,放眼天邊,才能把群山寫得這樣形神俱活,氣勢磅礴。
然後寫山道的由近而遠:壹路高低不記盤。登臨高處,回顧來時走過的山間盤旋小路,綿延起伏,曲折回環。卻顧所來徑,又引起多少的遐想。剛才上山時,只覺得左繞右轉,上下攀緣,奇趣無窮,再也記不清經過了多少次的盤旋,才登臨到這個群山的絕頂。這壹句回首總括了山路的艱險,景色的蒼茫渺遠。
最後,詩人深情地寫道:清峭關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縈繞著詩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歸去了,真有些留戀難舍。清峭壹詞,總括前二聯的景物:清,指巖溜、林蘿:峭,指眾山、壹路,用詞貼切不移。今日壹別,何時還能重遊呢?將來在夢中重遊此地恐怕也要難舍難分呀!全詩在無限的依戀中結束,讀者卻久久沈浸在壹種留連忘返、情難自已的況味之中。
這首詩情景交融,妙合無垠。那情是觸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緣情而生,景中含情。題寺詩卻以情景取勝,又很少有所謂佛家禪味,足見詩人寬廣的胸次、深細的體察和靈活多變的筆致。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qng)音。
譯文及註釋
早晨,當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唱經禮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歡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萬物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1、曲:彎折。
2、初日:早上的太陽。
3、禪房:僧人的房舍。
4、萬籟:各種聲音。籟,凡是能發出音響的孔都叫籟,此指自然界的壹切聲音。
5、磬:(qng)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6、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聞、只留下。
10、曲:壹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靜。
14、悅:使高興
15、竹徑:壹作曲徑
16、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遊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異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後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裏有空心亭。
18、鐘磬:寺院裏誦經,齋供時打擊鐘磬作為信號.
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壹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壹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裏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於構思巧妙,善於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詞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壹樣,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壹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壹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壹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雲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於詩人著力於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壹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壹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壹格的名篇。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①
孟浩然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①
翠微終南裏,雨後宜返照。
閉關久沈冥,杖策壹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靜者妙。
儒道雖異門,雲林頗同調。
兩心相喜得,畢景***談笑。
暝還高窗眠,時見遠山燒。
緬懷赤城標,更憶臨海嶠。
風泉有清音,何必蘇門嘯。
賞析
原題作宿終南翠微寺。翠微寺:前身為太和宮,建於唐武德八年(625年),貞觀十年(636年)廢;二十壹年(647年)使將作大匠閻立德繕理改建為翠微宮。後廢為寺。
景:日光。畢景:謂天晚。
臨海:唐代臺州治所,今浙江臨海縣。嶠:山銳而高曰嶠。
音:壹作聽。蘇門嘯:即今之口哨。魏晉名士常以嘯抒情,為壹時風氣。蘇門嘯典出《晉書阮籍傳》阮籍與孫登在蘇門山故事。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古詩題西林壁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