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妾身似落花,君心如流水。
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鸝兒枝上擾妾夢,不得隨水任西東。
柔腸百轉繞損折,流水東去不復回.
蝶戀花·赤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東坡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麽壹首傑作。“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壹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壹,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後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壹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註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壹“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壹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於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雲歌此詞。朝雲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墻裏秋千墻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於綠水之內,環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聽到墻內蕩秋千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著秋千。這裏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壹起去胂螅?胂笠桓鑾嚼鍔倥?辭鍇У幕獨殖∶妗?梢運擔?歡攣?劍?滄×聳酉擼?吹膊蛔∏啻旱拿潰?駁膊蛔∪嗣嵌鄖啻好賴南蟯?U庵中捶ǎ?晌驕?ジ咼鰨?謾耙?崩醇し⑾胂螅?傭?卣沽恕跋浴鋇囊餼場M?切磁?裕?斬?亂幌礎盎?澠傘鋇摹扮蒼埂敝?紓?榫吧渙饔諮蓿?星檎媛識?宦漵誶幔?涯蕓曬蟆?
從“墻裏秋千墻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壹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壹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壹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後感 *** 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沈;“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裏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壹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裏、墻外、佳人、行
人壹個無情,壹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