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西登思美梯山行

西登思美梯山行

七十二坎如雲梯”是銅山十八景中較為神秘的壹景。其神秘在於《銅山誌》或《東山縣誌》均沒有記載此景,而且歷朝文人詠賦銅山勝景的詩篇也找不到有關七十二坎,甚至連七十二坎具體位置在哪裏,也有不同說法。

毋庸置疑,七十二坎是西門上後山的壹條石階。為探尋七十二坎,筆者近年來大致從三個方面入手。

其壹,老壹輩的口述。縣政協文史員陳炳文曾對筆者說,他老家在城內後山筆架石旁邊,他清晰地回憶,童年時候他母親經常叫他去七十二坎趕雞回家,那時七十二坎就在筆架石西北邊,是壹片原生態的山坡,石頭很多,雜草叢生,山上有壹級壹級的大石階,每級有壹、兩米縱深。為了印證自己的記憶,陳炳文還在五、六年前去請教尚在世的老縣委書記李景棠,因為李老書記的老家就在後山。李老書記毫不猶豫地說七十二坎就在後山,他說當年周德興建古城,他深諳地理,洞悉術數,古城建後他專門建設七十二級大山梯,取這個天地陰陽之成數,既有古城永固之意,同時也調節了上山的坡度。陳炳文還多方采訪了原建設局副局長林誌雄、原銅陵鎮副鎮長廖祥雲、原商業局幹部陳鑼等,他們均指出七十二坎在後山上。

其二,老壹輩詩人的作品。筆者通過翻閱家鄉詩人關於銅山的詩作,只找到陳秋順《詠銅山古城十八韻》詩裏有壹句“西登思美梯山行”,筆者揣測,這應該是唯壹壹句涉及到七十二坎的詩句了。“西登思美”就明確指出七十二坎的方位就在古城西門“思美”附近,而“梯山行”又指出上山之路是梯行,這和陳炳文所回憶的山坡上有大石階是相符的。

其三,老壹輩畫家的畫作。畫家謝學文曾創作“七十二坎如雲梯”壹畫,並在其撰寫的《銅山十八景遊記》中說道:刻有“結山水緣”的巨石就是“七十二坎如雲梯”頂峰,原經“西門”上城需步入七十二坎石階。前不久,我又聽到縣圖書館館長遊明元介紹說“上世紀七十年代,自己常到外婆家裏玩,曾看到墻壁上貼著壹張原縣外貿公司幹部李文吉用炭筆畫的“七十二坎如雲梯”,畫面大致是海濱旁邊有壹座高山,海面上很多漁船,山腳壹條石階筆直延至山上,山上有很多石頭,還有壹間廟。筆者非常感興趣,要求遊館長把記憶中的這張畫畫出來,遊館長也是畫家,欣然應作。謝學文和李文吉的兩個畫作又進壹步印證了七十二坎在西門思美樓右側後山上。

歷史上的七十二坎已不見了,但其大體的位置就在西門的後山上,最多聽說也最有可能的是當年西門到北門這壹帶都是瀕海的懸崖峭壁,山坡陡峭,所以七十二坎就是做在城墻內,為緩解坡度的七十二個大坎,至於終點則有兩種說法,壹是到山巔既結山水緣石刻這裏;壹是延伸到北門結束。為了體驗古七十二坎的意境,筆者和幾個朋友利用五壹假期,來到西門思美樓右側的後山,沿著曲曲的石梯,進行探尋古景之旅。這壹天,陽光明媚,春風和暖。我們從行宮(現縣圖書館)往北來到西門澳東北邊的破澳角,映入眼簾的是壹塊俏美的大石頭,石頭底座寬大,高六米左右,寬三米左右,上部兩個突兀的石峰,峰頸凹進去,形狀非常詼諧奇特,從背部看像壹匹駱駝的背峰。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笑止石”,清《銅山誌》記載:“笑止石,在西門外海濱,相傳此石水中能行五十余步,因人見笑指,乃止。”此時正好有三個小孩在石頭上跳鬧嬉戲,看著孩子們在石頭上玩得那麽開心,原來“笑止石”自古就是“兒童樂園”啊!距離“笑止石”兩三米緊挨著壹座狹小的“竹竿厝”,壹個自稱八十歲的老大伯坐在門口織網,他告訴筆者,他家的房子是他爺爺建的,爺爺交代家人,這石頭亦叫“龍尾石”,是古代壹條龍從海裏出來,順著後山直到武廟那裏,武廟就位於“龍首穴”,後山頂是“龍脊”,而這石頭屬於“龍尾穴”,是塊寶石,壹定不能打,所以他家盡管狹小,也不敢冒犯“龍尾石”。老人家回憶說以前“龍尾石”大部分是在海裏,每逢刮風漲潮,海浪拍打到龍尾石,卷起的浪花就像龍騰空似的壹樣漂亮。

我們告別了老人家,沿著小巷走到壹個“之”字型上山土坡,坡的擋土墻是壹些斑駁舊石砌成,我們紛紛猜測這應該是當年西門城墻舊址的位置吧。走上坡進入壹條小巷,我們來到“打索埕”,“打索埕”的臺階都是由條石砌成的,顯得幹凈整齊,而當我們拐到山邊,則是壹段由亂石鋪成的石階,石階不長,轉了個彎,眼前豁然開朗,恍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只見山上石頭簇集,石頭下面壹間小廟,我們走近壹看寫著“甕公”。筆者不禁想起銅陵民間有壹句俚語“甕公甕媽相看”,此處正和對面九仙山東麓的“甕媽”廟遙相對望,莫非就是俚語裏講的“甕公”?“甕公”廟在銅山很多,這是古城創建以來傳承悠久的善舉,幾百年來,民間都會把無名姓氏遺骸或海難屍骸收斂埋葬,並設“萬福公墓”、“甕公”等,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飯菜祭拜,體現銅山古城人民敬畏生命的傳統美德。

我們繞過“甕公”廟,沿著陡峭的石階登到後山的頂峰,山上巨石錯落,民居整齊。壹塊長方形的巨石寫著“結山水緣”,字體秀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站在山峰上,向南看,湛藍的大海泛著粼粼金光,天空白雲朵朵,蘇峰巍然聳立,呈現壹派“海天壹色,煙波浩渺”景色。往後望,東山灣波瀾壯闊,眼前漁排鱗次櫛比,天邊梁山逶迤綿延,呈現“舟船穿梭、鷗鷺翔集”的景象。朝西則古城盡收眼底,遠處兩座蒼翠的大山高聳挺拔,正是銅陵的兩座名山,後面是九仙山,刻著“瑤臺仙嶠”的水操臺依然雄偉挺立;前面是威峰山,遺憾的是那個神奇的大伯公山印再也看不到了。

我們正開心欣賞美景,幾個住在這裏的老人家,很好客地招呼我們,知道我們來意,壹個老漁民指著壹塊最高處的巨大石頭說這是“獅耳石”,“獅耳石”是這裏的風水寶地,當年就是周邊居民大力阻止,才保住這塊獅山最具象征性的石頭不被打掉,至今石頭上還留著鐵釬痕跡。老人家又帶我們到下面壹排房子的壹戶居民家裏,從走廊上我們看到壹塊摩崖石刻,寫著“小蓬萊”,旁邊壹塊巨石,由於榕樹繁茂,雜草掩蓋,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海闊天高”幾個大字。老漁民請我們去他家喝茶,鄰居幾個老奶奶也都過來,紛紛介紹這裏石頭非常多,最俊美的是“獅耳石”和“狀元帽石”,還有筆架石、獅舌石、獅乳泉等等,至今這裏地址門牌都寫著“獅耳”、“獅舌”、“獅美乳”等等。

從老漁民家的窗戶望出去,海風拂面,景色怡人,筆者詩興湧起:“西門登坎立峰巔,龍尾偎涯海角邊;山水結緣遊九域,欲尋霞客論雲川”。回顧這壹天的探尋,收獲頗多,從西門澳後面上山的七十二坎已然不見,也不知何時能復建了,但若把山腳下的“龍尾石”、西城墻遺址、西門“思美樓”修復整建,形成西門景帶,再把沿山上行的石梯整理美化;山頂上,把“結山水緣”、“小蓬萊”、“海闊天高”等摩崖石刻以及獅耳石、狀元帽石、獅乳泉都整理成獅山景帶,通過這壹條石階,連接山上山下兩個景帶,縱攬城南城北兩個海景,不也是新時期“七十二坎如雲梯”的最好詮釋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