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俯瞰拈花灣景區 資料圖片
拈花灣璀璨夜景 資料圖片
走進江蘇無錫,在雲水相接的太湖之濱,有壹處心靈度假目的地——拈花灣。禪,是拈花灣的核心文化,這禪,不是苦行禪,而是生活禪。置身此地,放松身體,放空心靈,享受簡單、 健康 、快樂的東方度假生活。
清雅畫卷
“湖不深而遼闊,山不高而清秀”,太湖煙波浩渺,氣勢磅礴,湖岸線曲折蜿蜒,大小水灣串連套合,山重水復與縹緲浩瀚相得益彰,構成壹幅幅天然山水畫。古時,文人雅士對太湖有著濃厚的審美情結。而今,太湖成為遊客鐘愛的 旅遊 勝地。
深秋時節,我從無錫碩放機場驅車壹小時,沿崎嶇的湖岸線前往太湖的西北方向,靠山面湖、毗鄰靈山勝境的拈花灣景區躍入眼前。據介紹,拈花灣的命名,壹方面源於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經典故事,同時也緣於它所在的山水形似五葉蓮花。當地友人告訴我:“至此處,就放下工作中的緊張和煩惱吧,靜心體驗壹山壹水、壹草壹木、壹門壹窗、壹杯壹盞,殊不知在哪個瞬間,妳就悟出了禪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快瞧,明艷的秋日陽光灑向望不到盡頭的梵天花海。格桑花、硫華菊、向日葵……花開漫山,隨風搖曳。身著漢服的遊人徜徉在花海中,臨風舞霓裳,舒袖藏暗香。
拈花灣因太湖水,才更加有了靈氣。雲樹帆影生態濕地連接著西太湖與拈花灣,形成天然的景致過渡,花鳥蟲鳴,流水潺潺,草木幽異。有人說,濕地沒什麽可看的特別景色。殊不知,濕地可貴之處是它呈現出大自然本真的樣子。我認為,走進濕地不僅僅是賞景,更重要的是感知。壹櫓、壹篙、壹扁舟,樂哉悠哉,閑然自得。水流花開,清風徐徐,歲月靜好,於閑心中體悟禪意的清新。
唐風古韻
遠處,壹座別致的塔,躍入眼簾。那造型不同於我平日在寺廟中見到的形制。不少到過拈花灣的遊客以為這是日式風格。其實不然,這座拈花塔是純正十足的中國風,為唐代木結構樓閣式,盡顯唐風的古樸典雅。
漫步在拈花灣小鎮的街巷,身旁不時走過身著唐衫半臂的姑娘,仿佛是從唐代仕女圖中走出來的。壹幢幢米色白色的木屋上覆蓋著青瓦,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顯得簡約莊重。中國現存較完好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屈指可數,而拈花灣大規模再現了唐代市鎮的古風古韻,確實難得。
小鎮都是仿唐建築,不但可觀賞,更吸引人的是大部分可供遊客居住。27家主題客棧每壹家都有壹個禪意主題,這也成為拈花灣吸引遊客的重要原因。“吃茶去、壹池荷葉、草鞋山廬、坐看雲起、方寸間……”這些頗具意蘊的客棧名字或源於禪宗公案,或禪詩。禪居拈花客棧,體驗的不僅是住宿,更是與壹段禪意生活的邂逅。白天,清新如畫,壹派詩意;傍晚,落日斜陽,壹幅畫卷。客棧營造出輕松愜意的氛圍,傳達著生活的極簡美學。
“平常居”的庭院由竹籬笆、少量綠植、白砂、青苔構成,是禪意枯山水風格。某個不經意的轉角藏著盤膝而坐的小沙彌雕塑,曲徑通幽處安置了形態各異的石燈籠和翩然舞動的蘆葦。庭院的廊道是盛唐時期的風格。止住腳步,眼前壹方庭院山水,容千山萬水景象,簡約無盡,禪意萌生。
在生態濕地中掩映而落的“雲水間”,是基於太湖傳統漁港文化而建,甲板、船槳、纜繩、油燈、漁網、魚簍等物品,都成為獨特的裝飾和宜居宜用的生活元素。落腳雲水間,返璞歸真,盡情體會東方禪意的靜謐安寧。
禪意體驗
我自拈花笑,清風徐徐來。從客棧出來,走在小鎮的香月花街,兩旁分布著茶道、花道、香道、禪修會館、文創產品店鋪和特色體驗工坊,不知不覺間,我的腳步便慢了下來。
拈花灣的禪意是生活禪,讓生活回歸本質,簡單而輕松。小鎮裏提供多種禪意體驗。比如抄經,聞禪樂、聆鳥語、撫微風,於自然之中書寫壹篇佛經,修身凈心,自我沈澱,筆起筆落間,享受那壹刻的法喜安然。花道,壹種古樸的美學主張,去繁從簡,用最簡單的方式創造意境,讓心靈走進壹個感受自然與生命變化的平和境界。烹茶飲茶是壹種生活的藝術,更是壹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承禪義,禪存茶中,用壹顆清凈心,品悟茶之香、禪之深,達到禪茶壹味、明心見性的人生境界。
夜幕降臨,禪樂飄繞,鈴鐸妙音,拈花塔逐層亮起,更增意境。壹場禪文化主題夜間演藝《禪行》在拈花湖、五燈湖、拈花塔等多處上演。不同於傳統的劇場式演出,《禪行》沒有固定的舞臺和座位,融觀賞、互動、體驗、巡遊於壹體,觀眾在小鎮漫步間就可置身其中,感受禪修儀式與禪意表演。流水之上,是流淌的音樂;音樂之中,是流淌的光;光線之後,是流淌的風情。壹派華美端莊、優雅大方的盛唐氣象落於五燈湖上,光影變化,光落入水,五朵大型水蓮花在白蓮花周圍次第綻放,噴泉伴著空靈舒雅的旋律,變幻無窮,令觀眾久久沈浸其中。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06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