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駱賓王詩句“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中“狎招尋”怎麽解釋?

駱賓王詩句“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中“狎招尋”怎麽解釋?

“狎招尋”的意思:去遊玩,去找尋。

出處:唐代駱賓王《夏日遊山家同夏少府》。此詩表達了作者厭倦世俗,熱愛自然,渴望歸隱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對自由閑適生活的向往和對高潔堅貞品格的追求。

原文:

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

蘭徑薰幽佩,槐庭落暗金。

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

壹遣樊籠累,唯餘松桂心。

譯文:

夕陽從層巒疊嶂之處落下,追尋超然物外的生活,去遊玩,去找尋。

長滿蘭花的小路,處處飄香,香薰幽佩;長著槐樹的小院灑滿落日斑駁的疏影。

山谷幽靜、空曠,猶覺得風聲格外之響,月色分外之明。

全部送走官場束縛的勞累苦痛,只剩下向往大自然的高潔之心。

擴展資料

這首詩首聯點明題旨,總寫月夜下遊山。夕陽西沈,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暇,到山間尋幽探幽。頷聯寫山裏山路、花木的幽香,頸聯寫山中的寂靜幽深,二、三聯寫景,描寫十分細膩,對仗特別工致。

落日的余暉仿佛是點點滴滴的黃金,玉佩散落在幽暗的蘭徑、槐庭之中,空山靜谷,寂寞無聲,只有深深的月色伴隨著陣陣山風;前三聯描繪遊山所見所聞,“蘭徑”、“槐庭、“靜谷”、“空山",加上“幽佩”、“暗金"、“風聲”“月色”,組成了壹幅傍晚山中純靜、空明、幽雅、清麗的圖畫。

面對這樣悅人的山色,詩人於尾聯卒章顯誌,情不自禁地抒發了掙脫樊籠,寄跡山林的情懷,顯得貼切自然。“樊籠累”(陶淵明“久在樊籠裏”)表明對官場、俗世的厭倦,“松桂心”(陶淵明“復得返自然”)表明對自然的喜好,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揭示了“詩心”,主旨凸顯。

由此,全詩在營造山中夜色空曠、幽靜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遠離“樊籠”(塵世束縛)、親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願,其厭惡塵世、熱愛自然、追求高潔之情誌,了了可見。

作者簡介:駱賓王,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年),入為侍禦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680年),除臨海丞,不得誌,辭官。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為其代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羅列了武後的罪狀,寫得極感人。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了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