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過年,人們很有講究,有很多禁忌和習俗,這些禁忌和習俗也可以說是“年文化”。
到了陰歷臘月二十四,這天叫過小年,離過大年只有五、六天時間,實際上是進入了過年的前期準備,出外的人要開始回家團聚;在家的人要開始備年貨:備雞肉魚鴨,買糖果點心,購鞭炮蠟燭,曬飯米炒米泡,熬糖切麻葉;有的長輩還準備給小孩壓歲錢的新票子;有的父母和爺爺、奶奶教不懂事的娃娃說吉利話,唯恐過年時小孩說話犯禁。
歲末除夕,也叫大年三十,這天各家各戶都要吃團年飯。吃團年飯,意味著壹家人的團圓。但是,已嫁的姑娘因某種原因住在娘家是不能同桌吃團年飯的,她只能獨自坐在竈門口吃。開始吃團年飯前,還要對已故的長輩“叫飯”——叫他們的稱呼都來“吃飯”,待時過壹刻,象征他們吃完了,就叫他們“起身”。這時,全家人就開始吃團年飯,吃團年飯就標誌著開始過年!
過年的禁忌很多,特別忌說“鬼”、“死”、“殺”等不吉利的字眼,忌打破碗、碟等。如果小孩言語犯忌,大人應立即說:“童言無忌”來化災;如若不慎打碎碗、碟、杯等,則應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者“打破碗,時運轉”的言語來補救,如此等等,以求轉“兇”為“吉”。
吃團年飯後,待天快黑之前,父親要帶著兒子到祖宗墳地,點長明燈、燒煙把進行祭祝。晚上,小孩們提燈籠,來回在屋裏走動,照亮房間的角落暗處,意在趕強盜,驅疫鬼。
正月初壹,也稱大年。除舊迎新,清晨出行。正月初壹,淩晨出行時,全家人起床穿新衣、點燭焚香敬神;燃燒“發寶柴”出行。發寶柴即用蘆葦、麻梗或者高梁梗、棉梗等長型桔桿紮成2米長的圓柱型柴把,在大門口禾場的地上打根樁,把發寶柴插在樁上豎著燃燒。這時,千家萬戶先後出行,鞭炮震耳,火光映天,真是壹派壯觀的景象。正月初壹出行,人們送舊迎新,進入了新的壹年!
出行過後,家裏的小孩給大人,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壓歲錢。
天亮後,孩子到叔父、伯父家拜年;成年人則到左鄰右舍去拜年。如果附近先壹年有人過了世的,有的鄉親拿著鞭去那家“燒清香”,表示對故人的懷念。
給人拜年,要按照輩份高低、年歲大小,有的抱拳作揖、有的點頭鞠躬,對其在新的壹年裏添福添壽、平安健康,財運、官運等方面祝福。
拜年,按照親屬關系有嚴格地輩份和等輩年紀大小的先後順序。自家的順序是大年初壹的當天:先父母,後伯父伯母,再叔父叔母(即嬸娘)。如果是孫子拜年,那當然是先祖父祖母,再父親母親以此類推。
拜年,也有內親外戚、近房遠房的先後次序。
正月初二,到外祖父、舅父家拜年;正月初三,到嶽父母家拜年;正月初四,主要是走姑父、姨父或遠房親戚家。
沔陽(仙桃的前稱)過去有“拜年不拜初五六,就是有酒也沒肉”之說。意思是說,到了正月初五六,年已經過了。
人們雖然在正月初三焚香點燭敬了神,燃放鞭炮送了年,標誌著年的節期已經過完了,但是沔陽素有“正半年”之說,即正月有半個月過年,人們過年的意識還沒有完全消除。有的接春客,有的探親訪友,過年的氣氛壹直延伸到正月初十左右。有的地方,有的年份甚至延至正月十五元宵節。
過年的舊俗,有的隨著時代的進化被摒棄了,有的則沿襲自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