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高中必修課文《囚綠記》教案

高中必修課文《囚綠記》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壹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教學重點:

1、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

從品味關鍵句--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鞏固把握散文主旨的壹般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征意義,而不只是結論的傳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早自習預習:

1. 字音字形

陸蠡(lǐ) 急不暇(xiá)擇 移徙(xǐ) 揠(yà)苗助長

淅瀝(xī lì) 涸轍(hé zhé) 猗(yī)郁 蕈(xùn)菌

2.詞語註釋(在本文的含義)

[高廣] 房間的高度和廣度,即空間大小。

[可畏] 指令人畏懼。

[了截] 明了簡單。

[爽直] 直爽。

[至寶] 最珍貴的寶物。

[安頓] 指居住、安置下來。

[留戀] 不忍離開或舍棄。

[緣引] 攀緣,牽引。

[觸動] 指引發、激起、打動。

[抑郁] 壓抑憂郁的心情。

[攀緣]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還可指依附、投靠。

[固執] 堅持己見,不肯變通。

[烽煙] 烽火臺報警之煙。也借指戰爭。

[珍重] 指充滿愛惜、鄭重的心情。

[繁茂] 繁密茂盛。

2. 同義詞辨析

固執 頑固

兩個詞都可做形容詞,都有堅持、不肯改變的意思。主要區別:“固執”指堅持己見,不肯改變。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語、行為等,可以做動詞用,如:固執己見。“頑固”為貶義詞,程度比“固執”深:①指思想保守,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如:頑固守舊,頑固不化。②指在政治立場上堅持錯誤,不肯改變,如:頑固分子。③不易制伏或改變,如:這種病很頑固,要根治不容易。“頑固”沒有動詞用法。

本課例句:“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

 第壹課時

 壹、導入新課:

巴金回憶壹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壹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壹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壹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家(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後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和翻譯家(曾翻譯俄屠格涅夫《羅亭》

英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

法拉芳登的《寓言詩》和拉馬丁的《希臘神話》)陸蠡。他是壹位真誠的作家,是壹位文如其人的作家,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郁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沈、誠摯、樸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於在淪陷後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於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現在,讓我們壹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審美預備:

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壹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如: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裏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

兩只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白居易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王思宇

這些詩句中都或直接或間接地表現了“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而陸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壹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實像壹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心靈。

那麽,作者為什麽要囚綠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壹個人讀,找個伴兒壹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註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後註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悟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麽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作者怎樣囚綠?(囚住這綠色藤的兩枝柔條,結果青藤失去陽光後嫩黃、細瘦、嬌弱。)

3、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後來把綠釋放了)

4、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本文的結構提綱。

第壹部分(1~7):戀綠--喜悅留戀

作者識綠、贊綠,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

第二部分(8~11):囚綠--愛憐:囚綠。作者著(zhuó)意表現他囚綠的固執和青藤不甘被囚的執著。

第三部分(12~13段):放綠--祝福:作者“放綠”的同時是呼喚自由與光明。點出了文章的主題。

第四部分(14):念綠--懷念: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四、研讀課文: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什麽?

“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

2.文章自始至終緊扣壹個“綠”字,擇綠、近綠、囚綠、釋綠,這過程與作者的感情有什麽聯系呢?

每壹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作者對綠的愛,文章的最後,作者向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壹株常春藤“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壹年後還在懷念並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每壹步都有感情的深化。壹浪又壹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3.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麽對綠--壹株常春藤這麽愛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作些批註。

①作者筆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呢?

②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提示:應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烽煙四逼”。)

在討論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形成板書:

蓬勃

綠 向陽

固執

激勵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麽那麽愛綠,那就是:

小結: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那株常春藤。

這就是本文的主旨嗎?

不!還有更深壹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征意義。

4.什麽是象征?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壹下。)

全班討論中明確,形成板書:

生命、希望

“綠”的象征意義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5.小結:作者以壹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壹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壹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壹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文章貴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壹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借鑒。

第二課時

 壹、品味重要語句:

1、讀書要讀出文字的內涵,下面這段話,隱含著怎樣的矛盾,妳能說說嗎?全文中這樣的語句還有不少,再找出壹兩處品味壹番。

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個句子寫出了作者對“囚綠”的自省,又不肯徹底自己決定的矛盾心理,更能反映作者對綠愛得“執著”。

課文中類似的句子還有很多,如“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這句點明了自己壹方面感到常春藤的“可憐”,同時又“仍舊不放走它”的矛盾心理,表現了對“綠”的摯愛。

2、課文除運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還運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請妳仔細閱讀課文,畫出下列直接抒情的語句,揣摩含義,圈點批註。

(1)“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

--直接傾訴對綠的熱愛和渴盼,表現出作者對當時北方都市沈悶環境的厭倦和不滿,既指自然環境,也可以指當時的社會環境。

(2)“我拿綠色來裝飾……無聲的歌唱。”

--/壹方面表達作者喜愛綠色就像喜愛生命,綠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壹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時也為自己“囚綠”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執啊……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責怪常春藤,表達對綠的自省的心理活動,對綠的認識逐漸起了變化,但仍然不肯徹底改變自己的決定,很能反映作者對綠愛得“執著”。

(4)“離開北平壹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壹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麽?”

--兩者的關系改變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關系,化為朋友。同時也隱含了作者對淪陷於敵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懷念。

3、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內容。

①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壹樣。

表現作者和綠的心靈的相通。這裏主要是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對這樣壹個安寧、平和的環境的追求。從下文“囚綠”以後我的壹些心理活動看,這時“我”對“綠”的理解並不是很深入的。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作者認為,人是不能脫離自然環境的,而綠就是自然環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綠的環境之中的。當然,這裏的綠是壹種象征或雙關。

③我好像發現了壹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

表達我對生命的活力的贊美。所謂“生的歡喜”,就是對富有生命力的東西的熱愛。作者認為面對蓬勃生機所產生的喜悅超過在任何時候所產生的喜悅。

二、關於文章主題的理解:

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有幾種不完全壹致的說法,如:

① 以常春藤來象征作家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不畏 *** 、追求光明的形象,從而表達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執著的愛國主義情懷。

② 因為愛壹樣東西至於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性,可愛而愚蠢。對於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來說,讓它生活在最適合的環境,即是壹種真愛、最愛,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吧。

③ 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並借“有壹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妳贊成哪壹種呢?要求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教師明確:

三種理解既有同,又有異。我們認為,如下的歸納比較妥當:通過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第壹種理解固然不錯,但作為壹篇散文的主題似乎不宜包容太多。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還是象征整個中華民族呢?文章是表達自己的“不畏 *** 、追求光明”呢,還是“渴求民族解放的執著的愛國主義情懷”呢?也應該突出其中的壹個為好。兼而有之,則顯得分散。第二種理解似乎沒有分出文章的內蘊的輕重,尤其是沒有從特定的寫作背景去理解文章--而這壹點作者又是特意加以強調的。說“我”“囚綠”是因為“愛壹樣東西至於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性,可愛而愚蠢”是可以的,說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也是如此,則顯得輕浮。

三、寫作特點分析:

(1)結構精巧、變化多姿。

文章以對“綠”的情感為線索,本文以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結構,形成作品特有的節奏。“賞綠”部分用大量篇幅極言對綠之愛,為“囚綠”鋪墊;接著用繁筆寫“囚綠”之執著,甚至在第9段還輕宕壹筆,寫從前在鄉間草屋的事情,這些都是致力於表達對“綠友”的愛之深,以至惱之切。“囚綠”如此固執,卻為何又要“放綠”?“放綠”部分是文章主題所在。有前兩部分的恣情抒寫,步步“放縱”,到這壹部分文意逆轉,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識地竭盡全力將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峯,而後突然篙松槳停,不僅造成了文勢的變化多姿,在主題的揭示上更是發人深省。“思綠”部分雖只有短短三句話,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壹枝青藤牽動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動了讀者的心靈。作者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讓讀者思索回味,去與作者壹起創造作品的意義。結構的跌宕多姿,與作者的感情起伏相關聯。壹篇題為《陸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說:“什麽是散文的結構?有時候我想,節奏兩個字可以代替。節奏又從什麽地方來?我想大概是從生命裏來的吧。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於他的璞石壹般的心靈。”這段文字說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節奏的關系,也可以看作是對這篇散文的恰當的詮釋。

(2)語言含蓄優美是這篇散文的特點。

除第14段外,再如文章11~13段中,“我原打算七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於……每天須得留心……終於在壹天早晨……”這裏似在敘事,而在字裏行間充滿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離開故都的無奈盡含其中。“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珍重”壹詞,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向往。此外,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更加優美生動。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比喻如:“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反復如:“我開始了解……我開始了解……”“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擬人如:“有壹天……會和我面生嗎?”等等。優美生動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為真切感人。

(3)借物抒情,以小見大,是這篇散文最顯著的特點。

文章沒有故事,只是記敘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選定可以看到綠色的房間和“囚綠”“放綠”這樣幾個很小的生活細節,通過深入挖掘,於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蘊和豐富的哲理,在常見的綠色中凝聚了壹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滿懷愛國 *** 的作者,正是從憂慮祖國大好河山的淪亡,而聯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吧。因此,他寫下本文,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並借“有壹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他的眷戀,他的感嘆,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對常春藤的深情懷念裏,熔鑄在層次分明、波瀾起伏的記述當中。

(4)文章語言優美、清麗,節奏舒緩,憂郁的色彩同表達的思想情緒十分融洽和諧。

陸蠡在《囚綠記》序裏說:“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壹個靈魂。”確實,他作品中進步的愛國愛民思想,是通過獨特的美學處理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讀他的作品,不僅感受到作家愛國主義感情在流動奔湧,而且在詩情畫意和清詞麗句中得到壹種美的享受。這種美學效果,與作品把對事物的樸實而簡約的敘寫和深摯的哲思融為壹體,與作家讓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流露從而構成壹種深遠而濃郁的意境,均不無關系。《囚綠記》的敘述是自然樸實的,描寫是簡約質樸的,情感也是誠摯而樸素的。作品樸實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淚,淳厚淡遠而又瑰麗的文筆裏滲有和諧真醇的詩意。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個為祖國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吶喊的崇高形象和聖潔靈魂,在作家的娓娓敘寫中領悟到了深長的意味和濃郁的情思。而這些,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藝術魅力之所在。

四、布置作業: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也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習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結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樸等。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壹番,就妳感受最深的某壹特色,寫壹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五、教後隨想:

散文的閱讀鑒賞,是學生感到有難度的,尤其是平常課余閱讀文學作品較少的同學,更感到困難。

經過壹番思量,決定鞏固強化把握散文主旨的壹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引導學生學會讀散文。

這是壹篇用象征手法寫的散文,讀懂它的難度更高些,由於抓準了關鍵,在壹個個教學思考題的引導下,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逐步深化,最後水到渠成,明確了本文的象征意義。學生也學會了該怎麽讀這類散文。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且有深度,這得益於對作品特色和學生認知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充分尊重。

從充分加強學生主體地位角度看,教師語言多了壹些,如能多引導學生小結,那麽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將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