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袁 枚
牧童⑴騎黃牛,
歌聲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鳴⑹蟬,
忽然閉口立。
註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壹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題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壹幅生活畫面。 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壹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麽開心事兒,他壹路行壹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壹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壹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裏,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麽專註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壹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在長大後,依稀記得有那麽壹個純真的孩童,讓疲倦的我每每想起時都很舒暢,仿佛回到孩童時候的純粹……
小兒垂釣
選自《全唐詩》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兒垂釣古詩: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編輯本段]加點字 1、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2、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3、莓:壹種小草; 4、苔:苔蘚植物; 5、借問:向人打聽; 6、應:理睬; 7、遙:遠遠地; 8 怕:害怕 9 魚驚: 魚兒受到驚嚇而逃跑 [編輯本段]詩文解釋 壹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亂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答話。 [編輯本段]全詩賞析 唐人胡令能的這首《小兒垂釣》就似壹枝清麗的出水芙蓉,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真純、無限童趣。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胡令能 莆田隱者,唐詩人少為負局鎪釘之業。夢人剖其腹,以壹卷書內之,遂能吟詠,遠近號為胡釘鉸。詩四首,皆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贈之詩作。《小兒垂釣》(選自《全唐詩》)寫壹“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問打聽壹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壹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著名的《清明》壹詩。真的是壹個很可愛的孩子,純真如碧綠青苔,如漫漫青草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壹 ,這壹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壹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壹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壹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壹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壹幅淒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壹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