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述島嶼文言文

描述島嶼文言文

1. 描述島嶼的詩句

履信池櫻桃島上,醉後走筆,送別舒員外,兼 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

唐 白居易

櫻桃島前春,去春花萬枝。忽憶與宗卿閑飲日,

又憶與考功狂醉時。歲晚無花空有葉,風吹滿地乾重疊。

蹋葉悲秋復憶春,池邊樹下重殷勤。今朝壹酌臨寒水,

此地三回別故人。櫻桃花,來春千萬朵,

來春***誰花下坐。不論崔李上青雲,明日舒三亦拋我。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壹詠·花島

唐 韓愈

蜂蝶去紛紛,香風隔岸聞。欲知花島處,水上覓紅雲。

鏡中別業二首(壹作鏡湖西島閑居)

唐 方幹

寒山壓鏡心,此處是家林。梁燕窺春醉,巖猿學夜吟。

雲連平地起,月向白波沈。猶自聞鐘角,棲身可在深。

世人如不容,吾自縱天慵。落葉憑風掃,香粳倩水舂。

花期連郭霧,雪夜隔湖鐘。身外無能事,頭宜白此峰。

登蒲州石磯望橫江口潭島深迥斜對香零山

唐 柳宗元

隱憂倦永夜,淩霧臨江津。猿鳴稍已疏,登石娛清淪。

日出洲渚靜,澄明皛無垠。浮暉翻高禽,沈景照文鱗。

雙江匯西奔,詭怪潛坤珍。孤山乃北峙,森爽棲靈神。

洄潭或動容,島嶼疑搖振。陶埴茲擇土,蒲魚相與鄰。

信美非所安,羈心屢逡巡。糾結良可解,紆郁亦已伸。

高歌返故室,自罔非所欣。

宿江叟島居

唐 張喬

壹家煙島隈,竹裏夜窗開。數派分潮去,千檣聚月來。

石樓雲斷續,澗渚雁徘徊。了得平生誌,還歸築釣臺。

詠島

唐 薛能

孤島如江上,詩家猶閉門。壹池分倒影,空舸系荒根。

煙濕高吟石,雲生偶坐痕。登臨有新句,公退與誰論。

題紅雲島

宋 喻良能

紅雲覆絕島,望之心神開。

弱水不負舟,何由至蓬萊。

吾欲煩巨鰲,為載三山來。

不然騎鯨去,壹醉流霞杯。

方幹島

宋 徐天佑

平生心事白鷗知,壹卷雲庵處士詩。

占得鏡中奇絕處,只緣身值廣明時。

徐鳧島

宋 王時會

絕壑攙空雲與平,橫飛寒瀑萬年聲。

杖藜平過人間險,獨向千山頂上行。

沙門島

宋 宋無

孤嶼壓滄海,風濤直下危。

蛟人依蜃市,魚女祭龍祠。

月黑悄牛財,波紅蝶蝀垂。

登臨有奇觀,感慨但言詩。

2. 描寫“島嶼”的詩句有哪些

1、《灑泉子》

年代: 宋 作者: 潘閬

長憶西湖。盡日憑闌樓上望。

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裏。白鳥成行忽驚起。

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雲寒。

2、《滿江紅·暮雨初收》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遊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雲泉約。歸去來、壹曲仲宣吟,從軍樂。

3、《遊南陽白水登石激作》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朝涉白水源,暫與人俗疏。島嶼佳境色,江天涵清虛。

目送去海雲,心閑遊川魚。長歌盡落日,乘月歸田廬。

4、《八聲甘州·倚淩空飛觀》

年代: 宋 作者: 張元幹

倚淩空飛觀,展營丘臥軸恍移時。漸微雲點綴,參橫鬥轉,野闊天垂。草樹縈回島嶼,杳靄數峰低。***此壹尊月,顧影為誰。

俯仰乾坤今古,正嫩涼生處,濃露初霏。據胡床殘夜,唯我與公知。念老去、風流未減,見向來、人物幾興衰。身長健,何妨遊戲,莫問棲遲。

5、《漁家傲引/漁家傲》

年代: 宋 作者: 洪適

四月圓荷錢學鑄。鱗鱗波暖鴛鴦語。無數燕雛來又去。魚未取。釣絲直上蜻蜓聚。風弄碧漪搖島嶼。奇雲蘸影千峰舞。騎馬官人江上駐。天且暮。借舟送過滄波渡。

3. 描寫島嶼的詞語

描寫島嶼的詞語

別有洞天 別有乾坤 地理位置 獨樹壹幟 獨占鰲頭 怪石嶙峋 怪石密布 瑰麗風光 海防前哨

海上明珠 荒無人煙 交通咽喉 礁巖傲立 巨浪拍身 利劍擎天 林木蔥郁 美麗富饒 渺無人跡

南海水域 蓬島瑤池 蓬萊三島 蓬萊仙境 蓬瀛仙境 全身披甲 熱帶資源 人跡罕至 人間仙境

山崖險峻 盛產魚類 水碧山青 天上人間 無限風光 五光十色 星羅棋布 雄獅踞地 巖礁棋布

顏色鮮艷 壹覽無余 異常美麗 嶼島並立 資源豐富 自然景觀

4. 如何形容島嶼

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粉妝玉砌,姹紫嫣紅,風景如畫,高山流水,山青水秀,青山碧水,

壹馬平川,月朗競秀, 錦繡山河,山清水秀 水天壹色

白浪滔天、鵝毛大雪、風花雪夜、花紅柳綠、滿園春色、

萬紫千紅、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百花爭艷、柳綠桃紅。

湖光山色 壹衣帶水 風和日麗 萬紫千紅 綠茵遍地 山河壯美 淡妝濃抹 山清水秀

波濤洶湧、湖光山色、姹紫嫣紅、蒼翠欲滴、崇山峻嶺、

疊嶂層巒、蔥蔥郁郁、朗月清風、良辰美景、霞光萬道。

5. 求描寫風景的文言文(五篇)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① 山川之美,古來***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②俱備。曉霧將歇③,猿鳥亂鳴;夕日欲頹④,沈鱗競躍⑤。

實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樂⑦以來,未復有能與⑧其奇者。

註釋:①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粱文》。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現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

②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

交輝,交相輝映。③四時:四季。

④歇:消散。⑤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

頹,墜落。⑥沈鱗競躍: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沈鱗,潛遊在水中的魚。⑦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 *** 、無 *** 。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

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⑧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

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⑨與(yù):參與,這裏指欣賞。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 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壹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時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滕王閣序 ——王 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

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綮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譫帷暫駐。

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吟甫暢,逸興遄飛。

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歡。北海雖賒,夫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壹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裏。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蘭亭已矣,梓澤邱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壹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廉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

6. 描寫風景的古文

登泰山記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 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壹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

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時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 滕王閣序 ——王 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俊彩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綮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譫帷暫駐。十旬休暇,勝友如雲。

千裏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虹銷雨霽,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歡。

北海雖賒,夫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壹介書生。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裏。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

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邱墟。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壹言均賦,四韻俱成。

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廉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讀壹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誌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