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鳥獸草木的詩句,詳細介紹如下:
壹、具體詩句:
1、《詩經·陸疏》:荇,壹名接余,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與水深淺等大,如釵股,上青下白,防其白莖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
2、《詩經·陸疏》:卷耳,壹名枲耳,壹名胡枲,壹名苓耳,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婦人耳中珰,今或謂之耳珰草,鄭康成謂是白胡荽,幽州人呼為爵耳。
3、《詩經·芣苢》:芣苢,壹名馬舄,壹名車前,壹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今藥中車前子是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產。
4、《詩經·傳》:蔞,蔞蒿也,其葉似艾,白色,長數寸,高丈余,好生水邊及澤中,正月根芽生,旁莖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為茹。
二、《詩經》介紹:
1、《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2、《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