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的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歷史悠久,三國時期只有短短的百年,可謂流星瞬間,卻給後人留下了沈重而漫長的歷史印記。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作為以弘揚三國文化為使命的文物博物館,以三國時期的歷史為載體,承載著三國文化的精神內涵。本文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藏文物為重點,用文物再現歷史,展現三國文化的深厚魅力。壹、三國時期軍事鬥爭文物展開了三國歷史的畫卷,軍事鬥爭是最豐富多彩的壹個。亂世中,眾多英雄並肩崛起,逐鹿中原,頻繁激烈的戰爭串聯起了整個三國時代多變的發展進程,留下了許多經典瑰麗的戰爭遺產和充滿戰術智慧的軍事哲學,以及許多別出心裁的思想,被後人繼承發揚。清代康熙空城計粉彩瓷盤,圓底,繪有眾所周知的“空城計”故事場景。“空城計”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章。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諸葛亮也就順著玩,沒有防備,悠閑地彈著琴。反而是快到城門的司馬懿覺得有詐,退了出來。這其實是諸葛亮導演的壹場心理戰。畫面中,諸葛亮正坐在墻上,戴著尼龍圍巾,悠閑地彈著鋼琴。兩個孩子壹個拿著劍站在他身邊,另壹個拿著掃帚在城門口打掃樓梯。到了城下,司馬懿父子騎著壹匹駿馬,小心翼翼的看著,不敢前進。右上方畫了壹個太陽,城墻左下方畫了壹塊巖石和壹棵松樹。盤壁繪牡丹縛枝,有***8朵牡丹花,紅白相間。底部有壹個直徑9.5厘米的青花環,底部繪有青花線。民國時期,三次英軍討伐呂布的殘將軍,被畫上了“三次英軍討伐呂布”的故事場景。“三英戰呂布”出自《三國演義》第五集。其背景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呂布是董卓的養子。與劉備、關羽、張飛在虎牢關作戰,呂布以壹敵三被擊敗,三營成名。畫面中,劉備手持雙劍,眉頭緊鎖;關羽揮舞大刀,怒氣沖沖;張飛拿著槍潛下去,眼睛睜得大大的。三個人都騎著馬,沖向前面的呂布。呂布騎著赤兔寶馬,手裏拿著戟,對著三兄弟翻了個身。在坦克的另壹邊,有壹首用墨汁寫的七言律詩:“戰後,月下寒。城墻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裏回蕩,劍匣裏的劍上的血還沒有幹。桃園結義三美,呂布卻被活捉,英勇作戰。勝者為王,英名永遠受到大家的尊重。”《空城計》和《三英戰呂布》雖然都是經過藝術加工創造的三國故事,但也為後人所傳頌。三國文化的魅力在於在那個時代獨特的歷史背景下展現出來的驚人的軍事場面和巧妙的戰術。因此,相關的故事題材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得到了廣泛流傳,使三國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此外,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還收藏了壹些三國時期的軍事武器。弩機使用靈活,擅長遠程射擊,因此在三國戰場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政時二年(241)江蘇南京石門坎考古發掘出土的弩機,蜀四年(261)四川郫縣出土的弩機,江蘇宜興周墓出土的兩件青銅弩(316),都是沿襲漢代的舊弩。諸葛亮曾經制作了“壹箭十弩”,並建立了壹支特殊的部隊——連弩勇士,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蜀漢銅弩機刻有“顏夕十六年四月二十日,漢工部官楊基,口工楊明,立凳重二公斤五兩”的銘文。從銘文判斷,蜀漢的弩機有壹定的圖案。除了成都武侯祠的青銅弩機,四川郫縣太平公社金墓出土的青銅弩機上的銘文是“2004年2月30日,左殿業、劉、陳、制作的十架石機,重三斤十二兩”。壹般樣式為“年號+中佐部+官名+官名+工名+弩機強度+重量”,“中佐部”為主管弩機制造的官署,“典口”、“隋虛”、“左殿爺”、“劉”為主管弩機制造的官員,“口”、“楊己口”曹魏弩機的銘文樣式與相似,銘文樣式為“年號+左造+監官名+工匠、師名+號”。不過孫武的弩機雕刻風格比較特別。除了年號和工匠姓名,沒有監制或制作機構的名稱,主要刻的是具體使用者的姓名和職務。雖然魏、蜀、吳的制度不同,但這壹時期弩機制造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也有壹批東漢銅蒺藜。這個東西因為長得像刺,和蒺藜這種植物很像而得名。使用時將刺蒺藜隨意拋擲,三個尖端支在地上,壹個尖端直立,下壹個尖端再升起,壹直如此,使接觸到它的人免不了被它的鋒利刺傷。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常根據地形和環境,用來撒刺敵馬、士卒,故又稱“刺馬”。據清代張騫輯佚《諸葛武侯》記載:“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五丈原,武德相持,被易追。楊儀二長史傳鐵薊,三國時已有。”陜西勉縣定軍山出土了大量三國時期的銅蒺藜,這裏曾是諸葛亮八年北伐的軍事基地。通過上述文獻和考古實例,說明蒺藜在蜀漢軍事鬥爭中的重要作用。由於缺乏馬匹,蜀軍很難與強大的騎兵魏軍抗衡。在這種情況下,綁馬釘就成了力挽狂瀾的關鍵,使得蜀軍在劣勢中占據主動。馬釘因其實用性,在後世乃至近代的戰爭中仍被廣泛使用,也被稱為“吳侯之物”,被視為諸葛亮智慧的結晶。東漢四耳蹲蛙銅鼓屬靈山型,整鼓蓋壺形。鼓面中央飾有太陽紋,8芒12暈,每個暈上飾有硬幣紋、團紋、變形羽毛人字紋。六只青蛙等距離排列在鼓面邊緣供蹲坐,其中三只是累蹲的青蛙,背上還連著壹只小青蛙。鼓面邊緣略向鼓身外側延伸,鼓身肩腹凸出,束腰,空腹,左腳。腰部附近的腹部連著對稱的四只耳朵,耳朵裏紮著鐵鏈。鼓身飾18多線凸弦,多線凸弦之間飾雲紋、雷紋、錢幣、花紋。在鼓腳附近裝飾兩只對稱的鳥。西南地區人們習慣稱銅鼓為“諸葛鼓”,“諸葛鼓”壹詞最早見於明代,宋元以前未見相關記載。有兩種傳說:壹種是諸葛亮南征時軍中制造的銅鼓,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敲警鐘;還有壹種說法是諸葛亮制作了銅鼓,埋在山裏鎮壓蠻夷。這些猜測無法得到證實,但可以看出,“諸葛鼓”的出現與諸葛亮南征時實行的民族政策的深遠影響密切相關。明清時期,《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故事深入人心,使得當時的統治者試圖通過諸葛亮在西南少數民族心目中的威望和尊重,在鎮壓人民反抗的過程中樹立威信,從而促成了“諸葛大鼓”的出現。但無論如何,“諸葛鼓”壹詞體現了諸葛亮南征政策的成功影響。今天,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仍然對諸葛亮懷有崇高的敬意。第二,除了軍事鬥爭,我們還可以從館藏文物中壹窺三國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三足鼎立的分裂狀態,三國時期的貨幣經濟水平低於漢代,貨幣制度也比較混亂。在沿用漢代舊幣的基礎上,魏、蜀、吳也鑄造了自己的貨幣,建立了完全不同的貨幣體系。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227年),《曹朱》被鑄;另壹方面,吳根據自身的經濟和物質條件,實行虛值的“大貨幣政策”,鑄造“五百大泉”、“五千大泉”乃至“五千大泉”等大面額貨幣;蜀漢地處西南邊陲,人少國弱,同時承擔巨額軍費,所以也實行“大款”政策。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開始鑄幣,主要有“直百元”和“直百五銖”兩種。150泰銖的紙幣背面更常見的是模壓或雕刻的字符。楊雯,黔北左邊戴“衛”字,表示是由犍為郡投於益州,犍為地處通往外國的西南通道上,所以經濟交流比較繁榮。否定語言主要有文字、數字和符號。東漢灰陶評書俑,坐姿,頭上有巾,額上有花結。臉型飽滿,眉毛大開,額頭出現四條皺紋,鼻子大,嘴巴張開。兵馬俑微微後仰,聳聳肩,露出乳房,收腹。右臂用戒指飾品裝飾,左臂系蜂鳴器。穿著窄腿褲,光著腳,右腿向前伸直擡起,左腳彎曲成下蹲的姿勢,坐在壹個圓餅形的底座上。類似形式的說唱俑,幾乎都出現在巴蜀地區,可謂是壹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陶俑,表情有趣,動作誇張生動,形神兼備,讓人忍俊不禁。漢代四川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穩步發展。隨著地主莊園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關註死後世界的創造。當時流行“死如其生”的喪葬觀念,宴飲娛樂是地下世界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因此,東漢墓葬中出土了許多藝妓俑、舞俑、說唱俑等。這類說唱俑的集中出現,也說明了這壹時期說唱藝術在四川的盛行。這種說唱俑不僅具有娛樂性,而且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不僅將墓上方空間的生命氛圍定格,為死後的世界營造壹種奇幻的氛圍,還可能具有娛神助墓主人升天成仙的功能。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來看,出土了大量漢魏六朝的文字磚,其中也發現了大量三國時期的編年體磚:在曹魏墓中,發現了“荊楚”、“正始”、“嘉平”、“靖遠”等四個年號的編年體磚,時代集中在鐘偉晚期;孫吳墓中發現有太平、永安、甘露、鳳凰、側田、天脊等年號的年代磚,時代集中在吳中晚期。蜀漢代的編年磚很少,僅在蜀漢早期和晚期發現了兩塊年號分別為“建興”和“顏夕”的編年磚。我國從漢武帝即位開始創制年號(元壽元年112),磚墓從漢代開始流行,所以年號磚銘文的流行就是這種歷史傳統的產物。第三,唐宋以來,文人墨客紛紛來到成都武侯祠,祭奠古寺,在古柏煙靄中作畫題字,留下了許多數百年的珍貴墨跡。杜甫在《書香》中有壹句著名的詩“何處是名相祠,在絲城附近的壹片松樹林中”。從明清到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書畫藝術在表現形式和結構上也發生了變化。文人或選擇古典書籍,或借古代之物抒思憂思,歌頌物,融心、意、境於壹體,在畫中感悟物,在物中體察心,從而在成都武侯祠創造了獨特的以三國歷史為軸心的繪畫史。《隆中對》是表達諸葛亮整體戰略思想和主張的名篇,也是君臣同心協力復興漢朝的開端。唐代的李白有寫過壹句詩:“魚水相融,雲煙遍地。”就在這壹刻,漢末的歷史開始改變。清代楊鵬的《丘福子》說:“詩曰:‘大人有德,少年有才。古代的人沒有絕望,以莽撞著稱。“還有範呢!從前伊尹從新奇的蠻荒之地出發,以堯舜及其君民為目標,能以湯伐夏。諸葛亮的《隆中對》,沒有幾十個字,就被韓利用了,所以成了整個的霸主。沈(1883-1971)是近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家。早年,沈研究了二王和,後來又來到密皇。他還研究了漢魏時期的著名碑帖,他能寫各種風格的文章。他是壹代開派的書法家。其楷書繼承了魏碑的特點,結構靈活多變,用筆蒼勁爽利,筆墨飄逸飄逸。《隆中對》全書莊重對稱,筆墨凝練飄逸,筆法莊重灑脫,整體上壹氣呵成,顯示了沈氏晚年嫻熟的手法和深邃的神韻,展示了諸葛亮在隆中對時的謀略。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東八裏老城區。公元223年,蜀漢王朝的前主人劉備去世,向諸葛亮求助。鞠躬盡瘁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代婁師白的“白蒂市地圖”以此為軸心。婁師白遊覽了川渝名勝後,來到成都武侯祠,感受到蜀漢古主劉備、諸葛武侯當年的英姿颯爽,和而不同。現在,只有寺廟還存在,感嘆著它的種種都隨他們而去了,這是唯壹留給人們瞻仰的寺廟。就像過了壹千年,現在他們思維如泉,正以極大的熱情寫著。繪畫用筆柔和圓潤,前景由中心勾勒,然後上色。山石用寬潤的筆墨描繪,背景用較輕的濕筆渲染柔和,美而深遠,頗有宋畫遺風。縱觀這幅畫,有遠峰白雲,孤帆追浪,山巒重疊。懸崖聳立的地方,樹木茂密,寺廟猶存。與杜甫《上白蒂城》詩中“白蒂孔廟,孤雲來來去去”的寓意相得益彰,隱含著壹種崇高的孤獨感,表現了作者對劉備臨終成孤,諸葛亮遺下遺風,無疑是前任所賜,與蜀國相安無事這壹歷史事件的懷念之情。明佚名《諸葛武侯發跡圖》立於豎軸,顯示諸葛亮頭戴黑絲巾,身穿輕袍,坐在獨輪車上,表情平靜,指揮果斷。騎在馬上的人很多,飄揚的旗幟,氣勢逼人。歷史上諸葛亮出祁山北伐,圖中起伏的土地應該是出川之路。_技巧嫻熟,氣勢磅礴,中景近在咫尺,巖松間點綴著綠色的細筆,峰巒蜿蜒重疊,韻律流淌。作文整體呈現典型的晚明風格,壹波三折,意味深長。諸葛亮曾在《隆中對》中提到“若天下有變,命壹將軍取荊州之軍至宛洛,將軍引益州之民出秦川”,並兵分兩路北伐曹魏。可是關羽已經死了,荊州也丟了,我先主死在白帝城。北伐之行,要以弱對強,寡不敵眾,由遠及近,勞逸結合。在公元228-234年期間,諸葛亮發動了五次北伐,但都沒有取得重大勝利。但是曹魏幾次反攻都失敗了,戰爭陷入僵局,直到諸葛亮積勞成疾去世。雖然北伐沒有完成,但諸葛亮幾次北伐的毅力,以及對先死的劉備和蜀漢政權的忠誠,激勵著後人。在現代劉孟,官方書法協會寫道:“壹杯泥土仍然是雄偉的,對他來說它是貧瘠的。哪裏可以找到漳河疑似墓?“三足鼎立今安,留此古石鱗道,使人想起漢代宮闈大典。”末了,兩方封緘,上面有朱溫的篆書,文上寫著“毛妹”;下面是白話文的篆書,上面寫著“劉孟恒”。這幅對聯現在位於漢朝始祖劉備惠玲的寢殿,匾下“千年威武”,唐代劉禹錫寫的“蜀中先王廟中”的詩句:“即使在這個世界上,英雄的精神,生活和統治了幾千年。”對聯出自清代萬艷石崇(1820-1876)之手,還在武侯祠留下了另壹首贊美劉備的詩聯,上面寫著:“使君為天下英雄,歸家正統,王琦鐘樓有桑車罩。巴蜀乃漢末,遺民猶在,獨霸古柏宗祠。”恒(1894-1969),現代詩人、書法家、篆刻家。曾任四川省文史館館長。巴蜀書法遺跡眾多,為人們所珍視。這幅畫用筆渾厚穩重,有方圓,氣象古樸蒼勁,結構勻稱,線條簡潔優美,整幅畫寓意深刻深遠,完全結合和烘托了惠玲寧靜蕭肅的氛圍,意勝於筆,情感與環境交融,功力深厚。現代行書《書香》是杜甫的名篇之壹,是杜甫入蜀後的代表作。《唐宋詩詞》(卷十五)評蜀湘:老杜入蜀,進貢孔明三。他的野心也在。詩情畫意,豪氣萬丈,褶皺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