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春望》唐代大詩人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淒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淒苦哀思。
擴展資料: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沈,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沈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
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
這首詩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壹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作者是誰?出自哪首詩?
作者是杜甫,唐代。這首詩出自《春望》。
原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註釋
國:國都,指長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裏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裏指白頭發。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壹種束發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後束發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烽火連三月的作者
詩句“烽火連三月”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出自杜甫的《春望》。全詩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簡析: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在安祿山之亂,身陷淪陷區的詩人目睹了長安城壹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詩人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淒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淒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誰的詩句_
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其全詩如下,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2、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詩句整體含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沈。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_州音訊難得,壹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
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創作背景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壹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_元年八月,杜甫從_州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壹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壹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烽火連三月”完整的詩
《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烽火連三月這首古詩出自《?》作者是。全文是什麽?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五律
出自《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