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的壹首曠達名作,短短4句飽含至理:心態好,日子就會過成詩!

蘇軾的壹首曠達名作,短短4句飽含至理:心態好,日子就會過成詩!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其他國家和地區學習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學說中國話”也逐漸成了壹種潮流,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可是,對於很多外國人而言,中國話就等於普通話,學說中國話就是學說普通話。

實際上,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除了普通話以外,每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方言。當地的人們在交流的時候,當然會使用自己的語言。於是,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進行交流的時候,如果不使用普通話,就會造成很大的障礙,甚至還會產生誤解,鬧出笑話。

這種情況從古至今都存在。例如 宋代大詞人蘇軾,就曾經因為不懂方言,誤解別人好意,而寫下壹首曠達詩作,誰知竟成了千古絕唱 。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是壹首曠達名作。 它告訴人們:心態好,日子就能過成詩! 這首詩就是《惠州壹絕》,全詩如下:

這首詩作於公元1096的四月。當時,詩人已經年近六旬,卻又被貶到更加遙遠的嶺南惠州。南宋時,嶺南多為蠻荒之地,很多罪臣都被流放在此。自古遷客逐臣到這裏,往往會寫下許多哀怨嗟嘆之辭。然而,蘇軾卻卻不然,他依舊樂觀曠達、隨遇而安,寫下了兩首七絕。這是其中壹首。

關於這首詩有壹個非常有趣的來歷 。據載:蘇軾是壹個地地道道的川娃子,聽不懂粵語。到了嶺南以後,好吃的他立場愛上了當地的壹種特產,那就是荔枝。荔枝甘甜多汁,十分美味,在當地很普遍,價格便宜。於是,這位蘇老先生就肆無忌憚,吃個沒完。

眾所周知,荔枝雖然美味,但卻極易上火,不能多吃。於是,當地老鄉就好心告誡他:壹把荔枝三把火。結果蘇軾因為不懂粵語,竟把老鄉的勸解理解成了壹番好意,以為是叫他多吃壹點。於是就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說。

無論傳聞是否屬實,至少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壹窺東坡先生的精神風貌。貶謫到嶺南以後,蘇軾只有壹個清遠軍節度副使得閑職,沒有實權。於是,他索性流連風景,四處體察風物,反而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這首《食荔枝》就是很好的證明。

整首詩清新爽快,生動感人。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是蘇軾晚年的壹首曠達經典作。首句“羅浮山下四時春”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寫出了嶺南獨特的地理氣候特點。嶺南四季如春,天氣溫暖。四月時的羅浮山更是處處春意。羅浮山壹年四季,風景如畫,秀麗多姿,是嶺南名山。

次句“盧橘楊梅次第新”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嶺南物產豐富的特點。嶺南氣候濕熱,十分適宜植物的生長,因此水果種類繁多。此時,枇杷和黃梅都已經成熟了,天天都很新鮮。此句中的“盧橘”並非橘,而是指枇杷。壹個“次第新”既寫出了枇杷和黃梅先後成熟的特點,又表達了作者對嶺南的喜愛之情。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炙人口,是此詩流傳千古的名句。蘇軾好吃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來到嶺南以後,有這麽多甘甜多汁的美味荔枝,對蘇軾來說,真是非常高興的事情。所以他忍不住感嘆道: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顆荔枝,我真願意永遠做個嶺南人。

這句話表面上是說,詩人非常喜歡吃荔枝。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人不可能壹天吃那麽多荔枝。因為荔枝性熱,多吃上火,壹天吃了7、8顆就可以了。很明顯,這裏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此外,詩句雖然表現的是詩人對嶺南的深深熱愛之情,但也不失為壹首化悲苦為快樂的生活贊歌。

蘇軾此時年近六旬,卻又遭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基本就等於永絕。可此時的蘇軾卻心情平靜,早已沒有了“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的失意與苦悶,淡泊寧靜,享受人生。 有壹個好心態真的非常重要,就像蘇軾壹樣,無論到哪裏都能夠過得極其快活,把人生過得像壹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