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飛白書”興衰探源
在研究“飛白書”的發展史過程中,筆者從典籍中查到由漢至清,***有57人,因“飛白書”而名垂青史。其中,漢朝2人,三國3人,兩晉9人,南北朝8人,隋代1人,大唐14人,北宋12人,明代1人,滿清7人。
他們是——後漢的“飛白之祖”蔡邕○1,作“壹筆飛白”的張芝○2;三國時“時於宮中戲為之(飛白)”的魏文帝曹丕。3,“特善飛白”的吳國處士張弘○4,“諸書並善,尤精題署”的韋誕○5;西晉“開張隸體,微露其白”的衛恒及其父衛瓘○6;東晉“備精諸體”的王羲之○7,“飛白五體倶入神”的王獻之○8,“飛白得張芝衛瓘遺法”的王廙○9,“窈窕出入飛白”的衛鑠(衛夫人)○10,有“天臺觀之飛白,為大字之冠”的葛洪○11,“善小篆,工飛白”的劉劭○12,“也善飛白”的柳詳○13;南朝“嘗為飛白題尚書省壁”的畫家王僧虔○14,“又能飛白”的紀僧猛○15,自雲“善飛白”的劉繪○16,“創造小篆飛白”流傳有序的蕭子雲○17,“善蟲篆及雜體書”的庚元威○18,“飛白掩素”的庚肩吾○19,“善飛白書”的韋仲○20,“用毫筆乃能成字”的文學家鮑照○21;隋代“好飛白書”的煬帝楊廣○22;唐朝“於玄武門作飛白以賜”的唐太宗○23,“雅善真草隸飛白”的唐高宗○24,“善飛白”的中宗○25,“好飛白書”寫《升仙太子碑》的武則天○26,有飛白流傳到清代的唐文皇○27,“飛白亂王右軍”的曹王李明○28,愛“臨帝(唐太宗)飛白書,下不能辨”的晉陽公主○29,“飛白冠絕”“曠古無比”的歐陽詢○30,“善小篆飛白風流敏麗”的錢毅○31,“善飛白”的史白、史惟則父子○32,“八體皆備”中有飛白的徐浩○33,精心治學偶為飛白的張懷瓘○34,“作飛白與散隸相近”的唐玄度○35,還有不知姓名的《尉遲敬德墓誌》的書寫者;五代無人因飛白留名於世;北宋有“飛白入神”的宋太宗○36,“工飛白”的燕王趙元儼○37,“飛白尤為精妙”的宋仁宗○38,“善飛白書”的仁宗曹皇後○39,“又能章草飛白散隸”的附馬都衛李瑋○40,“飛白篆籀皆造其妙”“作畫生於飛白”的益端獻王趙頵○41,禦府藏其“飛白書上下二千文”的宋綬○42,“飛白書窮盡物象”的李唐卿○43,“余力遺意,變為飛白”的蔡襄○44,“善篆隸行草飛白”的畫家文與可○45,“篆隸正行草章草飛白,皆至妙絕”的黃伯思○46,“篆隸飛白皆造妙”的高燾○47;南宋如白紙,元朝無人可提,明代僅有壹個“善飛白”的余重謨○48;大清有“猶善飛白”的李楷○49,“工飛白書”的王致綱○50,著有《古來飛白書考》並有飛白傳世的張燕昌○51,“晚年好飛白”著《飛白錄》的陸紹會○52,見唐文皇飛白而“自用師心”的陳奕禧○53,宜賓史載的張九宗○54,“篆隸飛白鐵筆並妙”的釋達受○55。 此外,當代啟功、傅心畬有飛白行世,日本的川上井年也雅好飛白。但中國飛白至遲在唐代已由學問僧空海傳到了日本(圖9)。
從上列飛白書家中,我們不難看出:從漢到宋,飛白書家的多少也基本上與其朝代的興衰及書法發展狀況成正比。其中尤以兩晉南北朝及唐宋時期人數最多,出現了上至皇室帝王、當朝卿相,下及書壇名家、僧道平民皆競相逞能,萬般喜愛“飛白書”的喜人局面。但自積貧積弱的南宋起,至蒙古入主中原的元朝和長達276年的明代卻僅壹人,就是滿族主政的清代飛白書家也為數不多,這是為什麽呢?對此,我們不妨從社會學、心理學和美學以及史學中去尋找壹些答案。
(壹)“飛白書”興盛原因
1、特殊的趣味性和強烈的新奇感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總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當某種新鮮事物出現時,它必然會吸引人的註意力,進而使人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飛白書”絲絲露白、筆道清晰、翻轉明顯的特點,有既不同古也不同今的強烈個性。其鮮明的趣味性讓它產生了強烈的新奇感,自然就會使人們去欣賞它,進而樂於競相在遊戲中愉快地去創造它。這是明顯的心理因素,是內因之壹,它是“飛白書”長期盛傳的主觀原因。
2、帝王愛好,上行下效 封建時代的帝王,在人們眼裏是壹國之君,萬物之尊。因而,其好惡不僅可以左右歷史的發展方向,就連文藝潮流也會因之而受影響。《新唐書》記載,唐太宗作了壹首並不高明的宮體詩,欲叫虞世南和之,但被拒絕了。當時,忠直博學的虞世南說“聖作誠工,但體非雅正,臣恐此詩壹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原因就是“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56。就是這種客觀影響,加上人們邀功請賞,討好上司的功利意識的驅動,就會有人投帝王所好,以求有朝壹日能夠飛黃騰達。“飛白書”自漢發軔,三國就有魏文帝曹丕偶爾染指,隋煬帝也好此書,其後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及武後、晉陽公主都傾心飛白,時至宋代又有太宗、仁宗、仁宗皇後等遊心於此。因此,在此期間“飛白書”得到空前發展,實屬正常。
3、文人詠頌,傳之遂廣
榜樣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名人效應自來就不可低估。在研究“飛白書”時,筆者發現“飛白書”不僅在宮廷和書壇流行,其影響已經輻射到當時的文學界和美術界,並且,有不少著名的文學大家為之吟詩作賦,給予高度評價。如西晉的劉劭曾作《飛白勢》○57,南朝鮑照有《飛白書勢銘》○58,南齊紀僧猛作《飛白賦》○59、三國吳人張弘寫過《飛白序勢》○60、唐張懷瓘在《書斷》中附《飛白贊》壹首○61,唐代詩人岑文本有《奉述飛白書勢》律詩壹首○62,歐陽修作過《仁宗禦書飛白記》壹篇○63,蘇東坡有《文與可飛白贊》○64……這些詩詞文賦,雖文體不壹,但皆極盡賦、比、興之能事,極力描繪飛白之美。以上作者皆是當時的文化名人,其影響必然寬泛而深遠。就這樣,他們的吟詠便在壹定程度上加強了“飛白書”的宣傳力度,從而在客觀上讓“飛白書”不斷傳揚開來。
4、書家仿習,蔚然成風
由於好奇心的作用和上行下效以及文人詠頌的加速催化,使得書家們的審美趣味出現趨同現象,再加上攀比心態的內在作用,因而就導致了當時的書家們競相仿效,蔚然成風。只要留意飛白書史,從前面所例飛白書家中即可印證。因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種審美觀念的趨同和競相仿效的行動,也使飛白書得到進壹步發展。
飛白書因以上諸多因素的積極作用,就有了近兩千年的輝煌。可是,我們發現,“飛白書”在北宋之前可謂代代相傳、風行於世,但至南宋時卻無人用心於此。元明兩代只有壹人愛好,清代的七人,除了兩個關心和研究飛白書者,其他五人的所作所為已遠遠大不如前,他們的身份地位及藝術造詣實在不敢與前人相提並論。這就說明:“飛白書”實際上從南宋就已經走向衰敗,而最終被逐漸消解了。為此,我們有必要弄清他的式微原因。
(二)“飛白書”的衰微原因
1、工藝性強、美學價值不高
不論蔡邕創造飛白書的故事是否真實,但是,稍有書法創作經驗的人都會知道,如果要“絲絲露白”且“枯絲平行”,首先,其創作工具之壹的筆必須特別加工。而且,現在從《升仙太子碑》及張燕昌等人的飛白作品中,會發現他們的毛筆絕對是經過加工處理過的,近期錢今凡先生在《書法導報》印證了這點並附有圖片。書法是“惟筆柔則奇怪生焉”的產物,但這種人工痕跡太重的東西,其美學價值必然不會很高。壹句話,飛白書只是壹種特殊工具的特殊產物,它彰顯的主要是筆法的趣味,而並未創造出有勝於前的嶄新境界。從這點看,或許“飛白書”的工藝性就與傳說中的誕生開了個玩笑,即它既是來自於工匠的工藝制作,最終又因工藝制作而慢慢衰敗。
2、藝術品位不高
關於這點,我們可透過它表面的熱鬧來看它在評論家心目中的實際地位。張懷瓘在《書斷·中》羅列了神品二十五人,而飛白僅占其三;妙品九十八人,而飛白僅五;能品壹百零七人,而飛白僅有壹人○65。這個數字,讓我們看出唐朝以前“飛白書”的品位實際較低。與此相似的是《清史稿·卷五○三》載:“世臣敘次清壹代書人為五品”(即神妙能逸佳),分九等,***九十七人,重見者六人,實九十壹人。”而其中,卻無壹人以飛白而入品○66。這壹方面說明有清壹代,飛白式微。另壹方面則說明,查到的七人其“飛白書”也不能列品的客觀現實。對此,我們也可從蘇東坡那句“可愛而不學”○67的短語中看到“飛白書”的真實品位。何況如魏文帝曹丕這樣的人和唐宋帝王都只是“時於宮中戲為之”而已。
3、新奇單壹、缺乏深度
盡管飛白書的新鮮式樣會讓人壹時著迷,但它單調而工藝性強的創作,必然會抑制人們對它的濃厚興趣。也就是說,“飛白書”自身內含的深度和藝術手段、藝術水平的豐富性的缺乏,就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它自身的衰敗,這是從美學角度得出的結論。
4、宋代審美觀念的變革和人文精神的復蘇
以“郁郁乎文哉”稱著於史的宋代,大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上至皇帝本人,官僚臣室,下至各級官吏和地主士紳,構成了壹個遠比唐代更為龐大的更有文化教養的階層,這就是“士大夫”。士大夫的審美趣味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而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即由“無我之境”逐漸走向“有我之境”。他們壹方面延續著沈溺聲色繁華,同時,又日益陶醉在另壹個美的世界之中,這就是自然風景和花鳥蟲魚的世界○68。這種觀念最終導致了宋代“文人畫”的勃興。他們既註意“細節的真實”,又註意“詩意的追求”。他們形神並重,強調主觀意興的抒發,正如明代吳鎮所說的那樣:“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余,適壹時之興趣”(《鐵網珊瑚》語)。此時的文人畫文學趣味異常突出,非常看重筆墨效果本身的美,而且註意信息量的交融與整合,巧妙地將詩、書、畫、印融為壹體。與宋代繪畫相似的是,繪畫界的審美趣味也直接影響到了宋代的書壇。其時的書法也壹分為二分道揚鑣——即壹條走向堂皇肅穆的官僚態勢,另壹條則走向瀟灑飄逸的文人心境。特別是自北宋晚期開始,其“尚意”書風已臻極至。相應地,飛白書的愛好者和嘗試者從此就開始少得可憐了。
士大夫主宰宋代書壇是壹個不爭的事實。“尚意”書風的風行,無疑是完成了對客體(法度)轉向主體(本體)的重視。在人文精神的得到重視,藝術戰勝了非藝術,在書法的抒情性被空前強化的洪流中,自然作為有雜耍之嫌的“飛白書”也就肯定會人老珠黃,無人問津了。——這就是為什麽自北宋以後,飛白書再無大家出現的根本原因。就這樣,在後來的元明清三代文人審美趣味占主導地位的歷史中,飛白書終於壹蹶不振了。
二、“飛白書”的最後走向
飛白書的生發興盛及式微消解的歷史,為中國書法史的豐富多彩註上了不可或缺的壹筆。它最終的式微,從反面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創造壹種書體並讓之流傳不衰的經驗和教訓。不過,“飛白書”的探索過程,在客觀上為中國書畫技法的拓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借鑒作用。那麽,式微的“飛白書”又走向了何方呢?
按照物質不滅定律,任何事物都是不會消亡,而只是通過不斷消解和轉化,成了其他的東西。“飛白書”就是終因受人冷落,無人問津只能改頭換面,留下了還依稀可辨的壹些端倪。與許多少數民族為了生存,最後被不斷同化和消解壹樣,“飛白書”最終走上了三條品格不壹的道路。
1、成了書法的壹種特殊筆法 絲絲露白的飛白筆法,至今還被廣泛地運用於各種篆隸揩行草書體中,使書法的筆法逐漸豐富起來,醞釀出了諸如“潤含春雨,燥烈秋風”的意境。對此,宋代的姜夔在《續書譜·總論》中就說“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而且進壹步肯定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69。因為飛白墨色的輕細,在客觀上就增強書法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在行草書中尤其突出(圖11)。
2、成了國畫的壹種特殊技法
關於飛白用於繪畫的記載,恐怕最早就是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篇》中顧愷之為殷仲堪畫像的記載。原文是“顧長康好寫起人形,欲圖殷荊州像。殷曰:‘我形惡,不煩耳’。顧曰:‘明府正為眼爾,但明點瞳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雲之敝日’”○70。這說明,遠在兩晉時代,飛白不僅專用於書,而且已經轉入繪畫成為壹種特殊的技法。後來,宋末元初的趙孟頫也有“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的詩句○71,並且,在宋人不斷完善的皴擦技法中,我們更易看到飛白的跡象。比如蘇軾的《枯木竹石圖》即是壹例,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濫觴的文人畫中,飛白技法可謂俯拾皆是(圖12)。
3、成了壹種民間工藝
如果說飛白以上二途,雖然被消解和弱化,但還保持了壹定品位的話。那麽,它的第三條道路卻是滑落民間,走向了低俗。“飛白書”雖然品位不高,但它的雜耍性質和工藝性質,會使廣大人民非常喜愛。當皇朝士宦對它嗤之以鼻之後,她就如被貶出宮的嬪妃壹樣,雖失寵於朝廷,但在民間卻大受歡迎。而今,我們在廟會或有些民間鄉場,依然可以看到那些被稱為“鳥蟲書”或“花鳥字”的民間藝術。而它們正是有“飛白書”的名顯胎記的嫡系傳物(圖13、圖14)。
無論是書法的飛白筆法,還是繪畫的飛白技法,以及胎息飛白的民間書畫,都有力地說明:“飛白書”並未消亡,而只是轉變成了其他的東西而殘存在中國藝術史上。
結語
對“飛白書”的興衰及其走向的研究,彌補了書體個案研究的某些空白,使我們弄清了相關史學和美學問題,知道了它的興衰原因,認定了“飛白書”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地位,了解了“飛白書”的最終走向,有利於當今書法的創作和借鑒。限於篇幅,這裏無法將“飛白書”的發展史實全面展開,也未能對“飛白書”的創造問題談點個人的不同看法,只待他日另文論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