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朔州誌》載:神頭山在州東三十五裏洪濤山前,上有神婆遺址,下有七泉,即漯水也,與馬邑縣連界。中心噴泉拔地而出,磅礴壯觀;池邊水面漣漪泛泛,碧波瀲灩;池岸周遭楊柳依依,翠環綠繞。金龍池,嚴冬不凝,在明清兩代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被稱為塞外西湖。明朝進士、雲南布政使、《芙蓉館集》的作者楊壹葵慕名而來,寫下了披襟蘭若水中天,此月臨流自爽然的詩句。朔州著名八景的龍池夜月桑幹冬暖說的就是這裏。這裏也是著名的桑幹河源頭之壹,神頭的山,氣勢磅礴,橫亙千裏;神頭的泉。清澈明麗,晶瑩碧透。
神頭泉歷史悠久,遠近馳名。清雍正《朔州誌》載:神頭山在州東三十五裏洪濤山前,上有神婆遺址,下有七泉,即漯水也,與馬邑縣連界。神頭七泉即七個較大的泉組:神頭海、三泉灣、金龍地、七星海、五花泉、蓮花池和磨輪灣。這些泉組在東、西神頭、司馬泊和新磨4個村莊之間形成了多處自然湖泊。此外,還有西神頭村的狼叫溝、吉在村的廟灣、新磨村的匯河灣、小泊村的小蒲、下西關村的蒼灣、長城村的後溝、馬邑城南的河灣、西影寺村的古城灣等中等泉組,小泉組則無法計算。上自神西村,下至馬邑城南的古寰州遺址,有長十五裏,寬半裏的河灘中,有九彎十八盤,彎彎有小泉噴瀉湧出,盤盤有小溪緩緩流淌。
朔州八景之龍池夜月
金龍池為桑幹河源頭第壹泉,約占地四十余畝。這裏泉水向上騰湧,湖面碧波漣漪,湖中有水圍寺,岸邊有鄂國公廟和尉遲恭擒海馬時單臂擰成的螺紋柳。馬邑古八景之壹的龍池夜月指的就是這裏。夜幕降臨之後,金龍池和水圍寺、國公廟只是壹個模糊不清的輪廓,當明月升起時,銀輝流水般瀉下來,灑在寺、廟和地面上,反射出迷茫的皓白。待到圓月當空時,天河斜掛,天空亮麗如晝,恍若鋪開了凝滯不散的白霜。月下的國公廟、水圍寺那青磚砌成的圍墻、青瓦鋪就的房頂,便幽幽地發出青光,樓閣的層次顯得異常分明。泉水靜靜地橫在下面,水底現出壹片藍天和壹輪皓月,寺廟和螺紋柳倒映在水中,看上去是水上有寺廟,寺廟在水中,泉水寺廟互抱,相映成趣。每逢八月中秋夜,月亮冉冉上升,月光照射下來,從池東的新磨村到池西的司馬泊村千米長的水面上,鋪滿了金光,微風輕波,金龍池象壹條巨龍在輕輕地擺動。這壹自然景觀,古人稱之為龍池夜月,實為妙喻。
歷代有壹百多位名人為神頭泉域詠詩、作詞、詠賦八百余首,分別載於《山西通誌》、《歷代名人詠晉詩選》、《朔平誌》、《朔州誌》、《馬邑縣誌》等史書中,其中對龍池夜月詠道:
龍沼周遭統綠蕪,星稀雲靜月平鋪。
分明塞北初懸鏡,仿佛江南小樣湖。
梵宇波涵沈影壁,水晶盤捧夜光珠。
鄂公汗馬功勞大,贏取淩煙古畫圖。
水圍寺建於唐末,明弘治年間重修。相傳寺中和尚拐騙良家婦女,汙穢佛門聖地,被官府放火燒毀。現遺址仍在。
鄂國公廟建於何年,尚無確證。明代《新建後鄂國公尉遲廟記》中寫到:鄂國舊有祠,去此僅二裏許,於野火有年矣,棟宇灰燼,惟神與馬巋然獨存。明弘治年間在祠的遺址上重修了國公廟,現遺址仍在。相傳,後魏以來;金龍池有二龍,時化為馬,壹驪壹黃,朝出暮入,人莫敢禦。唯尉遲恭驍勇絕倫,能跨而治之。後人在金龍池建祠紀念
寺廟建築,使迷人的龍池夜月更加壯美;民間傳說,給迷人的龍池夜月更增加了壹層神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