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比興手法的現代詩歌

比興手法的現代詩歌

《再別康橋》

徐誌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字詞註釋:

1.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黃色。

2.招搖:這裏有“逍遙”之意。

3.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撐船工具。

4.溯(sù):逆著水流的方向走。

擴展資料:

《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徐誌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壹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壹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壹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壹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壹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壹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

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比興:“比”、“興”既是創作修辭方法,也是思維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學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倫理功能。“興”具有更多的藝術因素而超越了出倫理的範疇,它直接連接了萬物與人類自我,而在自我與自然之間,也存在著“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