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族的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大賽”——摔跤、賽馬、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包括各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
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壹般在祭祀山川、軍事遠征、凱旋、皇帝登基、正月、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
2.傈僳族的劍桿節
傈僳族刀桿節在傈僳族語裏叫阿唐德,意思是“爬刀節”。它是生活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的傈僳族和彜族的傳統節日,節日在每年的正月十五。
傈僳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區和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傈僳族人不畏艱險的精神。
3.彜族火把節
彜族火把節是彜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6月24日至27日,彜族各村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祭祀天地,祭祖,驅邪,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體現了彜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4.哈尼族紮勒特
哈尼族傳統盛大節日。“紮勒特”是哈尼語的音譯,也叫“大年”。正值農歷十月,所以又叫“譯蠟真人”,即十月。節日當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子裏殺壹只紅毛公雞,當場烹煮食物,以示對天的崇拜。家裏所有成員都要吃壹塊雞肉,但已婚女孩不能吃。
它在農歷十月的第壹個龍日舉行,在猴年結束,持續5天。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紮賚特節主要是祭祀神靈和祖先。中國新年始於夏歷十月的第壹個龍日,持續五六天到半個月。節日期間宰殺豬、羊,蒸糯米祭天地、祭祖,招待鄰村、各族客人。
人們盛裝打扮,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出嫁的姑娘也帶著酒肉粑粑回娘家拜年。白天進行蕩秋千、摔跤、打陀螺、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到了晚上,在村子附近的草坪上點起篝火,家家搬起桌子,擺上酒、肉、粑粑、水果,相互設宴,充滿了友誼和歡樂。
5.宰牲節
宰牲節,又稱宰牲節和宰牲節。宰牲節、開齋節(Eid al-Fitr)和盛濟節被列為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節日。宰牲節是中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宰牲節”意為“犧牲”和“奉獻”,所以這個節日壹般稱為“祭祀節”或“宰牲節”。
宰牲節前三天,家家戶戶的主婦都很忙。他們要制作大量的煎餃和各種精致的小吃,為節日期間回家過節的親朋好友和遠道而來的遊客準備足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