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湯山溫泉的詩句

描寫湯山溫泉的詩句

1. 關於湯山的詩句

關於湯山的詩句 1.關於山和水的詩句

壹、描寫山的詩句:

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題西林石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維的《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二、描寫水的詩句:

李白《將進酒》中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白居易的《憶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三、描寫山、水的詩句:

王維的《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己閑,清川淡如此。請貿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王維的《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山 :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4、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6、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7、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

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3、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5、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酈道元《三峽》)

6、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吳均《與朱元思書》)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望廬山瀑布

孟浩然 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2.關於山,水的詩句,或是詞句

王維在隱居輞川時,曾創作了壹批精美的山水詩。

他自編為《輞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內容主要是描寫輞川別業附近的風景,抒發隱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寂靜的山澗裏,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生自滅,不假外物,不關世事,也無人知曉。

這是壹個遠離塵囂的世界,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壹體的獨特意境,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此詩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詩藪》內編卷六)王維在這裏所創造的意境,生於象外,是壹種詩境與禪境的合壹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不能不說是得利於他對佛學的鉆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後人稱作“詩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親崔氏持戒安禪三十余年。王維和弟弟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葷血”(《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於31歲時,妻亡不再娶,孤居壹室,屏絕塵累,“迥無子孫”(《責躬薦弟表》)。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維信仰的是禪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禪。南宗禪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的那套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

而南宗禪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有相通相似之處。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

妙悟即是對禪的識見力,也可表現為對藝術的感受力。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禪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特別強調直覺、暗示、感應、聯想在體悟中的作用。王維參禪有得,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

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匯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創造出壹種“空”、“寂”、“閑”的詩的意境。禪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發掘山水的美學價值,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竹裏館》壹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心體驗: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裏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壹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壹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這樣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空山裏寂靜無人,只聽見深林裏飄蕩著斷續的人聲,壹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是那樣的恍惚而淒清。

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卻也蘊藉。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禪”,“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

也就是說,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禪趣、禪悅、禪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傳達出了禪的意蘊。自然,也就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並不壹定只到渺無人跡的所在去尋求禪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熱鬧的農家生活: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壹場春雨,洗滌塵垢,景象壹新。農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面,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表面上,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禪意。

實際上,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凈瓶傾下的聖水,把萬物洗滌得明凈空靈。只不過萬物把禪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他並沒有讓禪理壓倒詩趣。

當然,我們關註的是那種對農家生活的贊美之意,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禪理。王維是壹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維是唐代壹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水墨山水,自成壹家,被後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

他的繪畫強調寫意,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致,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壹景”,“難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

繪畫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即畫中有詩。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發為詠嘆,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使他在詩歌創作時,比壹般詩人更能精確地、細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並將之訴諸筆端。也更會用辭設色,註意詩歌音調的和諧。

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囀流鶯,宮商叠奏”的詩歌藝術風格。

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這個特色。王維善於概括地抒寫雄奇壯。

3.用唐詩中的詩句寫壹段贊美南京的話

贊美南京的詩詞:

唐 劉禹錫的《烏衣巷》寫到: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還有王安石的《南鄉子》寫到: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

四百年來成壹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遊,上盡層樓更上樓。

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南京賦

時序三月,歲在丁亥。江南正值草長鶯飛之際,遊人已入魂牽夢繞之境。遂踐攬勝之約,成此采風之行。朋儕三五,行程千余。遊溧高之固城、石臼,訪浦六之石林、湯泉,攀鐘阜之層巖、絕嶺,步石城之清涼、莫愁。所聞所見,似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盛況盛景,如入芝蘭室中,心為之醉。“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恐為“綺靡”之詩但發幽思,欲作“瀏亮”之賦以暢壯懷。

美哉南京,人居天堂。三江首府,十代名都。名自楚王,曾埋金以鎮王氣;地扼天險,始建業而稱名區。東向大海,西臨荊楚,南屏皖浙,北接江淮。處暖溫兼亞熱之雙帶,有雨順更風調之四時。文明歷史久遠,湯山猿人可證;開國立業輝煌,東吳孫權堪稱。豪華六代,帝王之鄉,盛名顯乎天下;東南半壁,富饒之壤,菽粟同於水火?建三百年集權王朝,朱元璋操獨裁之巨柄;葬數千載封建統治,孫中山開民主之先河。逐日揮戈,丹心已許百千萬;渡江易幟,青史永銘四二三。……

美哉南京,文脈流徽。巍巍雨花臺,烈士鮮血化碧;高高渡江碑,英雄浩氣摩天。梅園新村,紅梅花沖寒報春香透骨;中山偉陵,先行者遺囑警世意遠深。壹朵茉莉花,開向全世界;萬匹彩雲錦,衣被大中華。鰲山龍海,火樹銀花,秦淮河畔乃燈會佳處;婉轉清柔,抑揚頓挫,甘熙宅第誠京昆世家?崇尚教育,“南大”、“東南”,陶鑄多少雄才英物;弘揚文化,詩書畫印,折射不盡漢韻唐風。

以上來自網絡,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