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1
[摘要]杜甫的詩善於鋪陳,多敘事,全面而忠實地反映了整個唐朝由盛轉衰的史過程,而且具有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因而被後世稱之為“詩史”。
郭預衡在其《中國古代文學史》壹書中也說,“杜詩這樣刻畫如此眾多‘亂離人’的群相,這樣廣泛地反映他們的生活,這樣真實而深刻地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確是前無古人的。”
[關鍵詞]杜甫;現實主義精神;思想感情
壹、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詩歌的“詩史”性質決定了杜甫的詩歌都具有著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
在杜甫的詩歌中,其現實主義精神首要地就表現在這壹類以時事入詩,幹預政治,揭露統治階級的種種罪行具有著明顯政治性的詩歌上。
杜甫的壹生,做官的時間並不長,總計起來也不超過四年。
但是杜甫和其他的文人壹樣都對仕途之路抱有極大的熱忱,在他為官期間,為人耿直的性格讓他得罪了不少的宦官子弟,因而仕途之路壹再受到挫折。
或許正是這樣坎坷的道路才使得杜甫看清了仕途的黑暗。
杜甫困居長安時,其由於仕途屢次遭到了阻礙,生活過得很屈辱。
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就寫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杜甫當時的生活每天都處在饑餓與貧苦之中度過,非常的窮困潦倒,這樣的幾句詩歌正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也顯示出了他現實主義創作的端倪。
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詩歌中現實主義精神的第二個體現就在於他對於人民、百姓的關懷。
在杜甫為官之前,他也只是壹個普通的百姓,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也嘗試了普通百姓們的窮苦生活。
所以,他在揭露統治階級的荒淫霸道的同時不忘對人民的關懷和同情。
《兵車行》壹詩中,杜甫就為統治階級壓迫下的窮苦人民怨聲載道,“信知生男惡,反知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杜甫的思想感情與百姓的思想感情緊密地結合在了壹起,與其說是杜甫寫實手法的深動,倒不如說是他對於人民的悲慘境地感同身受,正是因為深有體會,才使得杜甫將人民的疾苦描寫的如此真實。
《北征》也真實地再現了安史之亂中民生雕敝、國家混亂的情景。
“靡靡逾阡陌,人煙渺蕭瑟。
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杜甫在歸途中,走過壹條鄉間小路,人煙很稀少,即使碰到行人也大都負傷,有的甚至留著血。
此情此景頓時勾起了杜甫的仁愛之心,他替百姓伸冤,替百姓訴不平。
夜裏,他又來到了戰場,“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
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詩人看到了滿地的白骨,除了告慰犧牲的勇士,也委婉地向皇帝勸誡,安史之亂的教訓不能忘,這無疑是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的具體展現。
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劍客都對祖國的山川有著深厚的喜愛,在多少詩人的筆下,對祖國大好山川的贊美已經成為了愛國情懷的直接表達。
而在杜甫的詩歌中,我們除了感受到他的愛民心切,更是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他對於祖國山川的熱愛和崇敬之情。
在壯遊時期,少年杜甫同友人遊山玩水,走訪了吳越、齊趙,那時他就對祖國的河川有著壹份獨特的偏愛。
在《望嶽》壹詩中,杜甫登上了泰山,望著祖國山川秀美的風景,不禁地感嘆到,“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臨絕頂,壹覽眾山小。”孔子曾今也說過,“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樣的情懷,杜甫也正是在泰山頂上望到了祖國的強大。
杜甫的愛國之情已經不在僅限於對於祖國山川的贊美,詩人的內心早已和祖國命運緊緊相連,他的喜怒哀樂之情隨著祖國的命運的不同隨時變換著,“三吏”“三別”就是詩人情感變化最明顯的幾首詩歌。
在《哀江頭》中,“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這正是站在曲江邊上的杜甫看著壹片荒涼的曲江,沈痛地感慨國破家亡的哀傷。
而《春望》壹詩正是詩人情感悲痛的最高潮,這首詩歌寫於作者困居長安時期。
京城淪陷之後,杜甫站在冷清的城垣中,已經再也看不見往日國都昌盛的樣子,眼前的場景致使作者抒發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千古哀傷。
而安史之亂結束,漂泊在外的杜甫忽然聽到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竟然“初聞涕淚滿衣裳”,高興地手舞足蹈起來。
他為了抒發當時喜悅的心情,大筆壹揮便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是壹位創作很廣闊的詩人,他不僅熱衷於展現社會的歷史場景,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人民的同情,更是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著仔細的觀察,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寄托於這些詩歌的描寫中或而述懷,或而詠物,或而贈答,或而登臨、或而題畫、或而懷古,樣樣都描寫的十分到位,情感也很真摯,點滴之間都滲透著詩人對於生活濃厚的熱愛之情。
杜甫在人生漂泊的最後時光裏,將創作的筆觸慢慢地轉向了平日所常之物上,作者曾今在成都的草堂寄居,生活十分地清雅。
在這個遠離戰爭喧囂的地方,壹邊是幾方田地,壹方是幾戶零散的人家,有成片的麥地,有舉目望不見的荷塘,還有草堂周圍盛開的各色鮮花,有鳥鳴有蟲叫,有孩童的遊戲有老人的閑聊,這樣壹個春意盎然的情景,杜甫又怎能不歌頌呢?《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就描寫了這樣的情景,“黃四娘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春意爛漫的江畔,杜甫儼然已經樂在其中了。
再如那首詩人寫細雨蒙蒙的詠懷之作《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將壹夜滋潤萬物的小雨寫得活靈活現,充滿著柔情,仿佛是詮釋著春的復蘇。
無論是狀物、詠懷、贈答還是題畫,杜甫筆下仿佛生出了另壹個世界,這個世界真摯而又充滿了樂趣,這或許就是杜甫壹直致力於將現實主義的精神給予在詩歌創作中,才使得他筆下的詩歌都生出了壹種靈氣,讓妳讀之便覺得身在其中。
參考文獻:
[1]陳少誌詩聖杜甫與現實主義詩歌[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康震.康震評說詩聖杜甫[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李利民.安史之亂與三大詩人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範震威.壹個人的史詩[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5]劉明華.杜甫研究論文集[M].四川:重慶出版社,2004.
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2
摘要:杜詩有"詩史"之稱,杜甫的生活時代背景和他的個人性格及遭遇使他創作了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詩作,形成了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
本文總結了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體現在其講述事實,反映現實,寄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此外在他詩歌中愛國主義與人道主義貫穿始終的特點也體現了其現實主義精神。
關鍵詞:杜甫;現實主義;寄情於景;愛國主義;人道主義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以其崇高的地位和隆盛的聲明被人們譽為"詩聖"。
他的詩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
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因而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有著很強的現實主義特色。
1.現實主義風格的形成
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是由於時代和社會以及個人性格遭遇***同作用形成的。
在唐代"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大背景下,杜甫親身經歷了戰亂離喪、朝廷的貪腐、社會生活的黑暗,人民因為戰爭飽受苦難,這些都使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無法實現,從而使他由意氣風發的理想主義慢慢轉變為現實主義的人文關懷。
杜甫的壹生,遭受身世之苦、時代之苦、國破之苦,生活在由盛轉衰的時代夾縫中,繁華成為了過眼雲煙,國破家亡的痛苦時時噬嚙著他,在如此的生活背景之下,更加激發了杜甫的頑強人格和愛國精神,他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
2.現實主義精神的體現
杜甫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氣質以及人生信仰決定了他與悲劇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詩存在著十分深刻而廣博的歷史內容, 有著很強的現實主義特色。
這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講述事實,反映現實。
杜甫經常能把巨大的社會內容通過細枝末節的場景來體現出來,使人震撼人心,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藝術的概括了社會現實中的尖銳矛盾,勞動人民生活的悲慘襯托寫出了統治階級生活奢侈的罪惡。
這首詩不僅是他十年長安生活的總結, 而且是他對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的綜合表現。
同時, 也標誌著杜甫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基本成熟。
2.2寄情於景,憂國憂民。
在杜甫的許多抒情詩中,他往往寄情於景,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在景物描寫中,流露著詩人的激情,交織著內心的復雜情感,政治上的失意,漂泊無依的感傷,在詩句中傾瀉出來,壹字壹淚,感人至深,讓我們感受到壹個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的高超的藝術風格。
杜甫的這種風格在《登高》也有體現,作者通過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來傾吐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寓於壯闊的景物描寫之中,讓人感受到了他那沈重的﹑跳動著的情感脈搏。
在杜甫雄渾壯闊的意象描寫中,還隱藏著他身世悲苦的暗流,寄寓著他憂國憂民的思想。
2.3愛國主義思想貫穿於作品的始終。
愛國主義精神是杜甫的人格中最光彩奪目的部分,他的愛國體現在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對天下蒼生的赤子之心。
他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身為官僚子弟還是淪為"眾人",始終念念不忘的是國家的興亡和民族的命運,國家成為了他的生命的支柱,成為了他畢生的奮鬥目標。
在漁關失守後,他曾經參加流亡者的隊伍, 因而寫下不少愛國的詩篇,如 "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這首詩勾畫了長安城淪陷後的破敗景象,寄寓了詩人感時憂國的深沈感慨。
2.4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杜甫的作品中也表現出了不少的人道主義的思想, 他的人道主義的基本內容是對被剝削被壓迫者的同情,滲透著對人民深切的愛。
他的悲哀不是停留在自己身上而是想到了比自己更苦的人民,他在顛沛流離之後暫時得到安居的壹間茅屋為秋風所破,偏偏又下?遠雨來,他蓋著冰冷的.破被、躺在"床頭屋漏無幹處" 的破茅屋裏,盡管自己生活在這種艱難的環境裏,還是時刻想著天下的寒士,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他更關懷的是那些無處安身的" 天下寒士" ,只要他們歡顏,即使自己凍死也心甘情願。
這些動人的詩句鮮明地表露了詩人偉大的人道主義思想。
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壹幅安居樂業的鮮明圖景,更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這種願望正是在封建制度壓迫下廣大人民的***同願望。
縱觀杜甫的壹生,他是壹位面對人生,忠於現實的偉大詩人,無論生活使他多麽痛苦,他從未脫離現實,他自始至終力求描寫現實生活,著力表現現實生活,反映人民的疾苦,呼籲人民的心身,他的詩歌無論是形式或者內容都給中國的詩歌擴大了領域,成為了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