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有澤的詩句如下:
1、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壹人,傷如之何?
2、澤中草木長,草長病牛羊。尋山跨坑谷,騰趠筋骨強。煙蓑雨笠長林下,老去而今空見畫。
3、唯澤(男孩)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離騷》先秦·屈原
4、澤城(男孩)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孟浩然
5、《小雅·采薇》:“澤之所結,帶之以綺。”
詩經的介紹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上分為《賦》《比》《興》。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風。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