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李煜(五代)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辛棄疾(宋代) -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唐代) -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陪侍禦叔華登樓歌》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王磐(明代) - 《朝天子·詠喇叭》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宋代) - 《山園小梅·其壹》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項羽(兩漢) - 《垓下歌》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元好問(金朝) - 《摸魚兒·雁丘詞 / 邁陂塘》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王維(唐代) - 《送別》
作者介紹: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在汴京臥疾而卒(宋代筆記上說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壹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風閘村)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人所占,二十壹歲時即參加抗金義軍。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辛棄疾是南宋詞人、將領。作為南宋詞壇壹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念奴嬌·賦雨巖》《壹剪梅·中秋元月》《稼軒詞》等。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王磐(約1470年~1530年),字鴻漸,江蘇高郵人,明代散曲作家、畫家,亦通醫學,被稱為南曲之冠。少時薄科舉,不應試,壹生沒有作過官,盡情放縱於山水詩畫之間,築樓於城西,終日與文人雅士歌吹吟詠,因自號“西樓”。王磐散曲存小令65首,套曲?9首,全屬南曲。著有《王西樓樂府》、《清江引·清明日出遊》、《王西樓先生樂府》、《野菜譜》、《西樓律詩》等。
林逋(967年或968年─1028年),漢族,北宋詩人。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林逋出生於儒學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遊歷於江淮等地,隱居於西湖孤山,終身不仕,未娶妻,與梅花、仙鶴作伴,稱為“梅妻鶴子”。宋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趨名利,自謂:“然吾誌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盛唐詩人的代表,創造了水墨出水畫派,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今存詩400余首。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壹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擅書畫,亦通音律,多才多藝。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王摩詰文集》等行世。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與“謀戰派”孫武等人齊名。身死東城載於史書。《史記·項羽本紀》論贊中就曾點明:項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更為明確:“漢五年……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 202 年兵敗,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烏江邊自刎。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霸王”壹詞源自項羽。
元好問(1190年—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北方中國金元之際,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沈郁,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代表著作有《中州集》、《南冠錄》、《壬辰雜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