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最是那壹低頭的溫柔,像壹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求類似詩句~~~~

最是那壹低頭的溫柔,像壹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求類似詩句~~~~

佳人曲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在武帝寵愛的眾多後妃中,最生死難忘的,要數妙麗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則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這首名動京師的佳人歌: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漢書·外戚傳》)壹闋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聞之而動心,立時生出壹見伊人的向往之情。這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之例。它何心具有如此動人的魅力呢?

初看起來,這首歌的起句平平,對“佳人”的誇贊開門見山,壹無渲染鋪墊。但其意蘊,卻非同凡俗。地國秀麗,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艷嫵媚;北國蒼莽,其仕女多雪膚冰姿、妝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領起,開筆就給所歌佳人,帶來了壹種與南方?異的晶瑩素潔的風神。北方的佳人何止千萬,而此歌所矚意的,則是萬千佳人中“絕世獨立”的壹人而已,“絕世”誇其姿容出落之美,簡直是並世無雙;“獨立”狀其幽處嫻雅之性,更見得超俗而出眾。不僅如此,“絕世而獨立”還隱隱透露出,這位佳人不屑與眾女靈伍,無人知已而獨立欄桿的的淡淡哀愁-那就不僅是超世脫俗,而且更楚楚可憐了。這就是平中孕奇,只開篇兩句,恐怕就令武帝企足引領,生出對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

北方佳人既如此脫俗可愛,當其顧盼之間,又該有怎樣美好的風姿呢?要表現這壹點,就不太容易了。何況在李延年之前,許多詩、賦中就已有過精妙的描摹。《衛鳳·碩人》表現後宮麗人,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際恒嘆為“千古頌美人者無了其右,是為絕唱”(《詩經通論》)。風流儒雅的宋玉吟詠東鄰女子,亦有“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嫣然壹笑,惑陽城、迷下蔡”之賦,更見其綽約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賦》)。在這種情況下,李延年欲贊北方佳人,倘若沒有非常之辭,恐怕就只能罷舞輟歌了。然而,這位富於才情的音樂家,卻出人意外地唱出了“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奇句-她只要對守衛城垣的士卒瞧上壹眼,便可令士卒棄械、墻垣失守;倘若再對駕臨天下的人君“秋波那麽壹轉”,亡國滅宗的災禍,可就要降臨其身了!表現佳人的顧盼之美,竟然發為令人生畏的“傾城”、 “傾國”之語,真是匪夷所思!但如果不是這樣誇張,又何以顯出這位佳人驚世駭俗的美好風姿?而正因為這風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讓人心馳神往、倍加牽懷。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麽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沒有這樣攝人心魄的吸引力了。這就是“不可畏也?伊可懷也”(《■風·東山》)的人生哲理。

此歌的結尾也耐人咀嚼。上文對佳人的美好作了極度的誇張,結尾則突然壹轉,化為深切的惋惜之語:“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給人君帶來“傾城”“傾國”的災難。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見得還少嗎?這似乎是要告誡人君,記取傾城、傾國的古鑒,不可為“佳人”所誤。但接著壹句則又緊攝壹層?縱然是傾城、傾國,也別失去獲得佳人的良機-美好的佳人,畢竟是世所難逢、不可再得的呵!這二句故作取舍兩難之語,實有“欲擒故縱”之妙:愈是強調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見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難得,就愈能促人趕快去獲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辭,牽動武帝那難獲絕世佳人的失落之感,從而迅速作出抉擇。這樣收束,可謂壹唱三嘆、余音裊裊,令人聞之而悵然不已。難怪琥帝聽完此歌,不禁發出“世豈有此人乎”的喟然嘆息了-李夫人在這樣的時刻被薦舉、召見,正適合於李延年這首非同凡響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圍。

由此可見,這首歌表現佳人之美,不像《衛風·碩人》那樣,以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肖像描繪見長,而以驚人的誇張和反襯,顯示了自己的特色。在表現方法上,倒是更接近於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如果兩者有什麽不同的話,那就是此歌在動用誇張、反襯時,又緊緊抓住了人們常有的那種“畏”而可“懷”、“難”而愈“求”的微妙心理,終於產生出不同尋常的效果,打動了壹代雄主的心弦。這就是它的藝術魅力之所在。這首歌還有壹點註意得,就是采用了大體整齊的五言體式(第五句“寧不知”三字實際上可以刪除)。這種體式,當時還只在民間的“俚歌俗曲”中流行。李延年將其引入上層宮廷,配以美妙動人的“新聲變曲”。這對於漢代文人五言詩的萌芽和生長,無疑起了某種催化作用

美人如花隔雲端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淒淒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 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筆力,寫得豪邁奔放,但他也有壹些詩篇能在豪放飄逸的同時兼有含蓄的思致。象這首《長相思》,大約是他離開長安後於沈思中回憶過往情緒之作,就顯然屬於這樣的作品。

“長相思”本漢代詩中語(如《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壹書劄。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六朝詩人多以名篇(如陳後主、徐陵、江總等均有作),並以“長相思”發端,屬樂府《雜曲歌辭》。現存歌辭多寫思婦之怨。李白此詩即擬其格而別有寄寓。

詩大致可分兩段。壹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雲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詩中描繪的是壹個孤棲幽獨者的形象。他(或她)居處非不華貴——這從 “金井闌”可以窺見,但內心卻感到寂寞和空虛。作者是通過環境氣氛層層渲染的手法,來表現這壹人物的感情的。先寫所聞——階下紡織娘淒切地鳴叫。蟲鳴則歲時將晚,孤棲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寫肌膚所感,正是“霜送曉寒侵被”時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淒淒”當是通過逼人寒氣感覺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羅帳燈昏”,益增愁思。壹個“孤”字不僅寫燈,也是人物心理寫照,從而引起壹番思念。“思欲絕”(猶言想煞人)可見其情之苦。於是進而寫卷帷所見,那是壹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詩人心中想起什麽呢,他發出了無可奈何的壹聲長嘆。這就逼出詩中關鍵的壹語:“美人如花隔雲端。” “長相思”的題意到此方才具體表明。這個為詩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遠隔雲端。與月兒壹樣,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 “空長嘆”了。值得註意的是,這句是詩中唯壹的單句(獨立句),給讀者的印象也就特別突出,可見這壹形象正是詩人要強調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緊承“美人如花隔雲端”句,寫壹場夢遊式的追求。這頗類屈原《離騷》中那“求女”的壹幕。在詩人浪漫的幻想中,詩中人夢魂飛揚,要去尋找他所思念的人兒。然而“天長地遠”,上有幽遠難極的高天,下有波瀾動蕩的淥水,還有重重關山,盡管追求不已,還是“兩處茫茫皆不見”。這裏,詩人的想象誠然奇妙飛動,而詩句的音情也配合極好。“青冥”與“高天”本是壹回事,寫“波瀾”似亦不必兼用“淥水”,寫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頗有犯復之嫌。然而,如徑作“上有高天,下有波瀾”(歌行中可雜用短句),卻大為減色,怎麽讀也不夠味。而原來帶“之”字、有重復的詩句卻顯得音調曼長好聽,且能形成詠嘆的語感,正《詩大序》所謂“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長聲調歌唱),能傳達無限感慨。這種句式,為李白特別樂用,它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句中“之難”、“之日”、“之水”從文意看不必有,而從音情上看斷不可無,而音情於詩是至關緊要的。再看下兩句,從語意看,詞序似應作:天長路遠關山難(度),夢魂不到(所以)魂飛苦。寫作“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不僅是為趁韻,且運用連珠格形式,通過綿延不斷之聲音以狀關山迢遞之愁情,可謂辭清意婉,十分動人。由於這個追求是沒有結果的,於是詩以沈重的壹嘆作結:“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三字回應篇首,而“摧心肝”則是“思欲絕”在情緒上進壹步的發展。結句短促有力,給人以執著之感,詩情雖則悲慟,但絕無萎靡之態。

此詩形式勻稱,“美人如花隔雲端”這個獨立句把全詩分為篇幅均衡的兩部分。前面由兩個三言句發端,四個七言句拓展;後面由四個七言句敘寫,兩個三言句作結。全詩從“長相思”展開抒情,又於“長相思”壹語收攏。在形式上頗具對稱整飭之美,韻律感極強,大有助於抒情。詩中反復抒寫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這種相思苦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美人如花隔雲端”就不象實際生活的寫照,而顯有托興意味。何況我國古典詩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傳統,如《楚辭》“恐美人之遲暮”。而“長安”這個特定地點更暗示這裏是壹種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詩的意旨在抒寫詩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就此而言,此詩詩意又深含於形象之中,隱然不露,具備壹種蘊藉的風度。所以王夫之贊此詩道:“題中偏不欲顯,象外偏令有余,壹以為風度,壹以為淋漓,烏乎,觀止矣。”(《唐詩評選》)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題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遺降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七月,他毅然棄官,拖家帶口,客居秦州,在那裏負薪采橡栗,自給度日,《佳人》就寫於這壹年的秋季。詩中寫壹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關於這首詩的作意,壹向有爭論。有人認為全是寄托,有人則認為是寫實,但大部分折衷於二者之間。

杜甫身逢安史之亂,身陷賊手而不忘君國;對大唐朝廷,竭盡忠誠,竟落得降職棄官,漂泊流離。但他在關山難越、生計困窘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憂。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精神氣節,可嘉可嘆,與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澆胸中塊壘,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壹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詩作。

句解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壹位蓋世無雙的絕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說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兒,如今卻淪落山野,與草木相依。開頭兩句點題。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絕代”,冠絕當代。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以下轉為第壹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又有什麽用呢?他們死後連屍骨都不得收斂。“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這裏指長安。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官高”應上文之“良家子”,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世態人情總是厭惡衰落,萬事都如風中的燭火飄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後,輕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壹個美貌如玉的婦人。這四句托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閑言余語,無不可感。”“轉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夜合花還知道朝開夜合,鴛鴦也都是同飛***宿。那負心的人,他只看得見新人的高興歡笑,哪聽得見舊人的悲痛啼哭?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壹“新”壹“舊”、壹“笑”壹“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歡,壹名夜合,其花朝開夜合,故雲“知時”。“鴛鴦”,鳥名,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泉水在山間時是清的,出山以後就渾濁了。唉,世人該如何看待被遺棄的我?為買口糧,丫環替我變賣了首飾回來了,草棚漏雨,我和她壹起牽引藤蘿,修補茅屋。這幾句似悲似訴,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它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但在本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壹定的道理。或以新人舊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後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或以守貞為清、改節為濁。還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壹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之同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無所撓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隨物流蕩,遂為山下之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願再嫁,成為那濁泉。這就像晉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壹枝花,卻沒心思插上鬢發;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揀個滿把。天冷了,太陽落了,她穿著單薄的翠衫,靜靜地倚著那修長的竹樹。

末兩句以寫景作結,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美中,透露著意態美。這種美,不只是壹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壹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雕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後兩句,為後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壹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壹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動”,每每。“掬”,把,兩手捧取。

評解

以棄婦為題材的古典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衛風》中的《氓》,漢樂府裏的《上山采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後,其中“夫何壹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

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誌,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采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采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壹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的不幸,並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壹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見棄於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壹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壹幅畫忽然結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裏。他沒有拿壹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壹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壹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裏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壹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裏,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裏,背靠著壹叢竹,眼裏流露著哀愁。

春怨

壹枝迎春,

送走寒冬萬裏雲。

壹片丹心,

為誰苦追尋?

問聲郎君:

誰是夢中人?

點絳唇,

垂下雲鬢,

著我綠羅裙。

長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壹朝選在君王側。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壹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裏。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壹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銀屏邐迤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壹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壹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壹股合壹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詩經 在水壹方

蒹 葭 (出自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依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依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蘇軾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壹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欺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西窗剪燭圖

字字傷心,

筆下處處留淚痕。

句句銷魂,

容顏盡愁損。

壹語未盡,

窗外西風緊。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嘆紅塵滾滾。

點絳唇·蹴罷秋千》賞析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戔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賞析壹

此詞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

上片蕩完秋千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蕩秋千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秋千”以後壹剎那間的鏡頭。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飏,象燕子壹樣地在空中飛來飛去,妙在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秋千上下來後,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壹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借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幹蕩秋千時用力,出了壹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在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壹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壹語既表明時間是在春天的早晨,地點是在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壹少女蕩完秋千後的神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