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鑒賞]此詩是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詩歌描寫了滁州西澗幽寂的風景:清幽的芳草在澗邊寂寂地生長著,幽草附近,有深密的樹林,林中有黃鸝在鳴唱。傍晚之時,春雨急驟,澗中之水橫沖直撞奔突而流,野外的渡口壹片安詳,周圍了無人蹤,只有渡船橫在河中。此詩動靜結合,風格深遠,如壹幅清幽的水墨畫。
賞析
這是壹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壹。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裏,蘊含著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托的。但是,詩人為什麽有這樣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誌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托,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遊園不值》
宋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壹枝紅杏出墻來。
譯文: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開得正旺的紅杏有壹枝伸出墻外來了。
賞析:
這首詩情景交融,千古傳誦。頭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交代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但寫得很幽默風趣,說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我的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所以“柴扉”久扣不開。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這是為了給下面的詩句作鋪墊。由於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才引出後兩句更新奇的想象:雖然主人自私地緊閉園門,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賞,但“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這後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壹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因遊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這應該看作是壹種精神奇遇。此詩就是記錄這種精神奇遇的,它是壹首無法成遊、卻勝於成遊的別具壹格的記遊詩。無緣進得園門,遊賞的願望受阻,未免有點掃興。但掃興之余驚喜地發現奇遇、奇興,由壹枝紅杏出墻,想象著墻內滿園春色燦爛奪目,這就把“屐齒遊園”轉化為“精神遊園”了。失望後的意外精神補償,彌足珍貴。春色在這麽壹“關”壹“出”之間,沖破圍墻,溢出園外,顯示出壹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園主人更能體貼遊人的情趣,這就不僅是遊人憐屐,而且春色派遣紅杏使者來憐屐了。從詩句上看,此詩點化了葉紹翁的精神專註,在深摯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波折中,迸發出春光難鎖、喜從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學的啟悟。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作者簡介:
陶淵明:東晉大詩人。壹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他年青時曾任彭澤縣令時有“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後因對社會現實極為不滿,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只得去職歸隱。
他的作品,有詩壹百六十多首,辭賦散文等十多篇。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描繪靜謐田園生活和淳樸的農村景物的田園詩,歷代詩論把他歸為“田園詩人”和“隱逸詩人”。他的詩開創了文學史上“田園詩”的流派。他的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記》、辭賦《歸去來辭》、詩歌《飲酒》等。有《陶淵明集》。
此詩是壹首五言古詩。
2、這首詩的主旨。
這首詩表現了陶淵明棄官歸田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作者樂於田居、陶醉於自然,既反映了厭棄世俗、不滿現實、潔身自好的心誌,也流露出躲避矛盾、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消極思想。
3、對詩是怎樣融寫景、說理、抒情於壹體的。
全詩前四句和後兩句主要是說理,是寓情於理,中間四句主要是寫影,是融情於影,這樣就融寫景、說理、抒情於壹體。
4、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的理解。
“菊”是高潔的象征,“采菊”這壹生活片斷表現了詩人超脫塵世,潔身自好,熱愛自然的情趣。“見”是壹種無意識的動作,表明詩人是無意中見到南山,這樣就把人與物融為壹體,悶與境會,烘托出壹個悠閑自得,陶醉於自然的詩人形象。
這裏有好多。自己看看有沒有喜歡的:
/thread-281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