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搗衣篇》:“曉吹筼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吳歌·秋歌》:“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宋李煜《搗練子令》詞:“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宋賀鑄《搗練子》詞:“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
北朝溫子升《搗衣詩》: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香杵紋砧知近遠,傳聲遞響何淒涼。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個人比較喜歡這首:
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其中第二句,搗衣聲說明婦女們正在為戍邊親人作趕制征衣的準備(古時裁衣前必先將布帛搗平搗軟),其本身就包含著深厚的關切、思念之情。
擴展知識:
搗衣
有兩種意思:
壹是指古代服飾方面的壹種民俗,即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稱為“搗衣”。
二是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用杵捶擊,去渾水,再清洗,使其潔凈,也稱“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