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白居易在伊河八戒灘看到這壹幕:
八戒灘像河上的蟒蛇壹樣蜿蜒曲折。沙灘上有九塊陡峭的巖石,險象環生;河中水流湍急,時而如脫韁野馬,奔騰而下,時而如烏龍扭柱,旋轉翻滾。這時,壹支船隊順流而下。快到海灘時,船夫們跳入冰冷的水中,盡力拖住船,讓船慢下來,護送船壹步壹步穿過海灘。就在最後壹艘船要過海灘的時候,我聽到壹個年老體弱的舵手尖叫。小船撞上了壹塊陡峭的巖石,船身破碎,老舵手受了重傷。河裏突然響起了哭喊聲。
白居易神情凝重地望著河水。仆人再三勸他回香山寺,他就是不想走。直到所有的船夫都被救上岸,雙腿凍僵的白居易才被仆人擡回香山寺。
白居易看到船民渡八戒灘的兇險後,久久不能平靜。他發誓要挖這個吞噬船民生命的八戒灘。但是,挖八戒灘需要很多錢。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白居易壹方面請香山寺的和尚,壹方面遊說洛陽的富紳,要求民眾共同努力挖八戒灘。經過兩年多的準備,必要的資金終於籌集到了。
資金全部到位後,時年73歲的白居易決定親自主持挖石和疏浚河道。沂河沿岸的船民和石匠們自發地投身於挖掘八戒灘。經過壹個冬天的緊張施工,八戒灘九橋石被鑿除,伊河疏浚,多年的險灘變成了通途。從此,船民們再也不用擔心航行的危險了。
八戒灘正式開業的那天,白居易激動地寫下了《開龍門八戒灘》:
七十三人戰死,誓要打開通往天津的險路。
夜無翻船,脛從此無患。
沙灘十裏化為河人,寒陰八獄化為春。
我雖身死,卻暗暗憐憫後人。
晚年的白居易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苦難眾生。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為人民做壹些慈善,讓後代永遠不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困擾。
白居易無論在哪裏做官,都把這種慈悲帶到哪裏。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白居易上任後的第壹件事就是體察民情。經過調查,他得知杭州最緊要的政務是興修水利,於是投身於這項工作。杭州曾經有六口井,通過壹條石渠與西湖相連,是杭州人民日常飲用的水源。此時,這6口井已被封堵。白居易立即開始疏通六口井,保證了杭州人的飲水。白居易在杭州更大的成就是治理西湖。白居易到杭州不久,就修築了湖堤,並將原有的堤岸加高幾尺,以阻擋錢塘江的潮水湧入西湖,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經過精心管理,西湖不僅保持了美麗的風景,而且成為灌溉壹千多公頃農田的水源。杭州的農民不再受幹旱困擾。
白居易懷著惻隱之心為杭州人民做了許多實事,因此受到杭州人民的愛戴。長慶四年(824)五月,杭州刺史白居易任期屆滿,離開杭州,杭州人民扶老攜幼,擋住了送行的路。它的景色讓白居易淚流滿面。他滿懷深情地寫了壹首詩《他州的人》:
老人們走完了回來的路,鍋裏滿是告別宴。
甘棠沒有樹,還要哭?
貧困家庭的稅收很重,農民渴望幹旱的土地。
只留壹個湖,和妳壹起拯救災年。
唐敬宗鮑莉元年(825),白居易被任命為蘇州刺史。白居易在擔任蘇州刺史的短短壹年多時間裏,以慈悲心為蘇州人做了大量工作。他壹到就發現蘇州的壹些河道已經被堵塞,阻礙了水運。於是,白居易主持開挖了壹條從長門到虎丘的山塘河,命人在河兩岸種上千株桃樹、李樹。山塘河的開鑿極大地方便了交通,佛教信眾在虎丘寺燒香拜佛更加方便。
作為壹名佛教信徒,白居易不僅做了大量利國利民的工作,而且還盡力保護佛教寺廟。他許願在蘇州南寺(825-827)造壹個千佛殿的輪子,藏在內地的壹個寺廟裏,看起來像壹個花塔,裏面有軸,可以旋轉。因為裏面有藏經,所以叫轉輪藏。轉輪藏是佛寺中壹種可旋轉的佛經書架,又稱轉輪藏。也就是把書架做成八角形的書棚,中心是豎軸,這樣書棚就可以旋轉,這樣就可以拿起需要的書卷;這種書架叫輪儲,類似於民間的燈籠。旋轉存儲系統是從旋轉存儲開始的。所謂“轉藏”,就是轉著念《大藏經》,和“望藏”是不壹樣的。“望藏”就是每天邊讀經邊念,字字降服,而“轉藏”只是念每卷經的首、中、末三行,讓佛弟子有壹個穩定的修行之地。
然後,他到處籌錢修廟,他為此奔走,直到卸任。由於白居易的盡心盡力,工程於大和二年(828年)秋動工,歷時8年,於開城元年(836年)春竣工。千佛殿裏有250本六經,550本八經。」.此時,遠在東方都城洛陽的白居易寫下了《蘇州南禪千佛堂轉輪藏石故事》。三年後,白居易將開城四年(839)續編的《白氏文集》六十七卷,送到蘇州南禪寺千佛殿收藏。他想憑借寺院藏經的因緣,讓自己的文學作品永遠流傳於後世,讓自己的精神生活得以文字長久傳承。
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陽,在那裏他愛上了香山寺。他認為:“洛都四郊,山水勝,龍門第壹。”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第壹名。“他和香山和尚就像壹個羽翼豐滿的香社,自稱‘香山居士’。他曾寫過《香山寺兩絕》這首詩:
空門無聲閑,伴鳥隨雲歸。
家釀書滿瓶滿架,香山收錄壹半。
愛風爬上巖石上的松蓋,坐在月湖邊的石沿上。
與* * *雲泉結緣,生於此山為僧。
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香山寺的熱愛。但他對香山寺的年久失修和破敗感到非常惋惜,決定修復這座古寺,方便佛教弟子修煉。為了順利實現修復香山寺的願望,白居易絞盡腦汁籌錢。大和五年(831),白居易的摯友元稹在武昌病重。臨終時,他讓家人委托白居易為他寫墓誌銘。按照元稹的遺囑,家裏請白居易寫墓誌銘,送給白居易價值六七十萬元的馬帛、帛泊、銀鞍、玉帶。白居易見物思人,深感痛心,答應盡快動筆。但袁家在多次拒絕後,執意留下了錢和貨。白居易想到自己曾和朋友壹起遊歷佛寺、念經、許願,於是決定把這筆錢送給香山寺作為修繕,也算是為朋友們許個願。
有了朋友和家人給的錢,加上其他佛教弟子和俗人的捐款,香山寺的修復工程於大和六年(832年)五月初開始。他們請和尚主持修復工程,並派河南省的官員來協助。經過三個月的緊張施工,原本破敗不堪的寺廟得以修復,恢復了昔日的尊嚴。善男信女去廟裏參加儀式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香山寺修復後,白居易分別撰寫了《修復香山寺的故事》和《二十二韻重修香山寺》,紀念修建香山寺的獨特勝利。8年後,第五年(840年)9月,年近70歲的白居易盡管患有風疾,也出資在香山寺建立了佛經館,為香山寺保存佛教經典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他也樂於在新修訂的《香山寺經》中記錄這壹重大事件。11月,他將洛陽近千首詩匯集成《洛陽下遊宴圖》10卷,藏於香山寺蒼井堂,讓他的詩流傳後世,供有緣人閱讀。
兩年後,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逝世,享年75歲。根據他的遺囑,他的家人將他安葬在象山琵琶峰上,那裏松柏常青。下葬那天,遠近的船民和老百姓扶老攜幼,含淚送別了這位“暗暗憐憫後人”了壹輩子的父母。在白居易生前工作過的地方,廣大民眾仍然通過各種形式紀念這位富有同情心的老人。他的慈悲精神將永遠流傳到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