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涿州八景的涿州八景

涿州八景的涿州八景

有詩為證:

通會燈市似火龍,雙塔晴煙報主兇。

拒馬長虹行逆水,胡良曉月除夕明。

邵村花田景優美,督亢秋成退肖兵

樓桑春社松齊頂,盤坡積雪不易融。 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場面。

涿州古城原城中有夾城,門名“通會”,夾城上有重樓三間,名“通會樓”,俗稱鼓樓。樓上左鼓右鐘,樓高四丈。二十裏外即遙遙在目。每年正月十五是鬧花燈之日,從通會樓至南門置72架木制等牌樓,十字路口置燈棚7座。每到此日,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耍龍燈、獅子、踩高蹺、放鞭炮,真是火樹齊開,星球碎掛,千家萬戶,燃燭通宵。元宵之夜,登上鼓樓,遠眺長街,龍飛鳳舞,頗為壯觀。這壹景象稱為“通會燈市”。有詩為證:“春風初到月初圓,不夜城中沸管弦,萬盞燈光雙塔影,壹時輝映鼓樓前”。

涿州的元宵燈會,始於漢,興於唐,盛於明清,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古人曾有“南有揚州,北有涿州”的說法。如今,傳續千年的涿州燈會更名為“中國涿州花燈節”,引來了北京、天津以及海內外幾十萬中外客商和遊人壹睹“千年燈節”的風采,人們在紅紅火火的元宵花燈節上感受著濃濃的新春氣息。

“通會燈市”曾引來皇帝親王

自古以來,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盛行在元宵節前後張掛花燈,喜慶新春。在涿州,元宵燈會被稱作“通會燈市”,並譽為古涿州八景之首。所謂“通會”,即指通會樓,是涿州鐘鼓樓的“學名”。這座樓建在城內南北中軸線的三分之二處,地勢最高,在舊時是除雙塔外的最高建築,因而是全城的制高點。歷史上,這裏是最繁華熱鬧處。元宵燈會正是以此為中心,沿南北大街延伸開來,向東西巷陌輻射而去。

每逢元宵佳節,涿州通會樓都要張燈結彩,裝扮壹新。樓南樓北的大街小巷裏聚集著載歌載舞的花會表演者和擁擠的觀燈人群。入夜,明月高懸、焰火升騰,千家萬戶燃燭通宵,好不熱鬧。

相傳,通會燈市還曾引起京城裏達官顯貴的註意,前來觀賞。傳說鹹豐年間慶親王在涿州觀燈,因為人多擁擠,碰壞了壹架牌樓燈,結果他賠償給涿州三架牌樓燈,全是四柱三樓,黃瓦覆頂,因而被稱為“金牌樓”。

最令涿州人引以為豪的是,當年乾隆皇帝不但曾到涿州觀燈,並且賦有詩作。

後來通會樓在“文革”期間被毀,但傳統的通會燈市依然保存了下來。每年元宵節,人們都會在原先通會樓前的鼓樓大街上掛起壹串串紅紅的“南瓜燈”,在窄窄的街面上方懸掛半月形彩燈,孩子們壹手拿著糖葫蘆,壹手牽著大人的手,見到漂亮花燈,不時高興地叫好。

“南有揚州,北有涿州”的傳說

涿州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劉桂郁向記者講起了南有揚州,北有涿州的傳說。

據說,元宵節的花燈從西漢時期就點燃了,唐代宮廷元宵節則更為熱鬧。

據史書記載,當時花燈的制作在各地形成了相互攀比之勢。燈匠藝人們挖空心思,大展奇能,花樣越來越新鮮,制作越來越精巧,由此形成全國花燈的空前盛況。據傳說,當時揚州花燈領先全國,為天下之最,引得玄宗皇帝微服前去揚州觀燈。揚州燈匠為了保持當地花燈的聲譽,制作技巧概不外傳。誰知,當地巧匠中竟有壹名涿州籍人士,名叫王興,涿州為了與揚州爭雄,便不惜重金、千方百計召回了王興。這樣壹來,涿州花燈大放異彩,壹躍而與揚州花燈並駕齊驅、聞名天下了。因此,當時人們稱道民間花燈之盛,就有了南有揚州,北有涿州的說法。

1992年,揚州花燈來到建於涿州的中國影視城,成功地舉辦了壹屆燈會。歷史上的兩個燈壇巨擘,經過千百年的競爭,終於走到了壹起。

-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掛花燈

在千百年的花燈文化的熏陶下,涿州尋常百姓家也都有張掛花燈的習俗。

在幾十年前,涿州的花燈並非只在“通會燈市”上才可以看到,到了春節,幾乎每家門前都掛著自制的花燈。涿州壹位年近六旬的花燈老藝人回憶說,農閑時候,人們用稭稈、竹皮等隨處可見的材料,彎折幾下再糊上紅蠟紙就能做出壹個喜慶的“南瓜燈”。手巧的人家還會在花燈上描畫出梅花、牡丹等圖案,讓自家的花燈與眾不同,有的還用玻璃等比較先進的材料制作花燈。

正月裏,街道兩側的店鋪也會掛出各式各樣的奇巧花燈。如糕點鋪的大壽桃燈、鞋帽店的“鞋燈”“帽燈”、羊肉鋪的羊頭燈、煙店的煙袋燈、酒店的“武松打虎燈”,可謂千姿百態、各具匠心。如今這些自制的小型花燈已經見不到了,住進樓房的人們將買來的微型紅燈籠懸掛在房間內,繼續著對花燈的喜愛。 指矗立在涿州古城內東北的雲居寺塔和智度寺塔。雙塔建於遼代,這兩座塔的建成,民間有著動人的傳說。說是有兩位巧手的姑嫂,壹夜之間建成,實際上是佛教文化產物。

所謂“雙塔晴煙”,壹是說: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遠看雙塔正象幾縷青煙在蔚藍的天幕上裊裊升起。壹是說:在晴朗的天日,雙塔頂部周圍能看到幾縷青煙。

有詩記:“豐碑猶自紀金遼,雙塔淩增逼九霄,佛火不明鈴語寂,晴煙幾縷逐飄”。 城北十裏胡良河橫跨壹座石橋,南來北往的行人登上這座石橋,都免不了停步,欣賞這裏的景色。尤其是將近黎明時,當雄雞報曉,天色微明,在晨光熹微中,靜靜的河水流著,水中映出壹片殘月,波光橋影,景情交融,引人入勝。

故曰:“破曉事行役,去去之胡良。殘月淡如水,天寒知欲霜。鐘聲逗曙色,宿火明漁莊。晨雞時壹鳴,隱隱騰朝陽”。 戰國時期涿邑隸屬燕國。督亢,即指當時涿州東南部大面積肥沃地帶。荊軻刺秦王,奉督亢圖入秦,因身單力薄,大功未成,被秦王殺死,空留下壹個“圖窮匕首見”的故事。

有詩雲:荊卿圖督亢,獻地秦人喜。風蕭自古傳,黃雲復萬裏。豐年禾黍多,百室歌盈止。壯士何處尋,西風吹易水。“黃雲復萬裏,豐年禾黍多”兩句描述了督亢壹帶原野莊稼豐收的景象。 樓桑村在涿州城南十五裏,為漢昭烈帝劉備故裏。

漢昭烈帝廟,廟宇宏廣壯麗,工程浩大,廟貌巍然。主要神像,均為木制,尤為壯觀。院中古柏參天,碑碣林立,花木繁茂,往來遊人驅車過此徘徊瞻眺,流連忘返。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在這裏舉行盛大廟會,方圓數十裏的鄉鄰,扶老攜幼,紛紛到此趕廟,各家商號,爭相開業,小商小販,江湖藝人蜂擁而至。“父老相攜載酒遊,果然春社勝於秋”等前賢詩句,即當年寫照。 盤坡又稱三坡,距涿州城二百裏,涿州的“飛地”,前人對此有過“連雲壹白接天涯,積雪猶堆六出花,十丈紅塵飛不到,玉山深處有人家”的吟詠。

盤坡現為野三坡,隸屬淶水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