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

壹、從表達功能角度分類

從表當功能角度,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

語言藝術的表達,有四種基本手法: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無論詩歌、散文、小說還是劇本,都是如此,其區別,在於采用哪種手法為主。

從詩歌看,敘事詩以敘述和描寫為主,很少使用抒情和議論,而壹旦使用了抒情和議論,則必然是高潮或者點睛。構思敘事詩,應當先采用小說創作的思維方式,把故事情節、結構安排好,然後才是語言、句子、聲韻問題。

中國古代的敘事詩,多用五古。漢代的敘事詩,都是五古,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陌上桑》、《十五從軍征》、《羽林郎》、《董嬌嬈》等等;七古的也有,但少些,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吳偉業的《圓圓曲》,等等,雜言的更少,如北朝民歌《木蘭詩》。

少數民族的詩歌作品,往往有不少敘事詩,如《創世紀》、《逃婚調》。外國的敘事詩也有不少名作,最知名的是古希臘的《荷馬史詩》。

有人說,現代人用古風寫現代生活沒有出路。晚清黃遵憲是當是倡導世界革命的旗手,可惜當是民族危亡,沒有條件凝聚更多人壹路探討。但是,黃遵憲的理論是成立的,他本人的作品也是非常出色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中國詩歌的遺產,以抒情詩為主。抒情詩,寫景言情言誌,壹般都很短小,長的不多。壹般用事不敘事,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甚至根本沒有故事情節,其表現的形象畫面,或者是單壹的,或者是壹組沒有情節聯系的。寫景寫環境寫故事,都是為了烘托思想感情的。有描寫,但不成系統,往往跳躍。至於議論,壹般不用,即使用,也壹定是起點睛作用的。

二、從題材類別角度分類

我國古代很多詩人的別集,或者多家詩人的選集,往往按照題材分類,這個方法的好處是為學習作詩的人從選題方面模仿提供參考方便。

用這種方法分類,主要包括:

邊塞詩,或者用更廣泛的概念,軍事詩,興盛於盛唐,著名的詩人有岑參、高適、王昌齡、李頎等,其風格特點是豪邁雄壯,表現為儒家入世思想好建功立業的情懷,充滿愛國主義精神。但是我們從《詩經》也可以找到源頭:《邶風 擊鼓》、《秦風 無衣》,曹操的《蒿裏行》、《苦寒行》也是,北朝民歌《木蘭詩》也是,隋朝盧思道的《從軍行》更是開盛唐邊塞詩先聲。但是,名作最多、影響最廣泛、深遠的,還是盛唐邊塞詩人的作品。

山水詩,最早的大量寫山水詩的詩人,是六朝的謝靈運,稱老謝、謝康樂,史稱山水詩之父。但總的還不夠成熟,被指為“有句無篇”,他的後人謝朓,在他的基礎上有發展,被成為小謝。李白特別推崇謝朓,尤其喜愛他的“落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稱謝公、謝宣城。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也相當著名,但總成就不及邊塞,而且,山水不及田園。山水詩的風格開闊飄逸,往往表現道家出世思想。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都有很多名作。

田園詩,最早大量寫田園詩的詩人是陶淵明。田園詩往往伴隨隱逸的主題思想,其風格往往淡薄超脫,往往表現佛家空靈情調。田園詩陶(淵明)、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並稱。

詠史詩和懷古詩,最早專門以詠史為體裁寫得比較多的詩人是顏延之,但是他的作品思想成就不高。唐代以詠史懷古為主題作品多、影響大的詩人是劉禹錫和杜牧。以後各朝代逐漸增多,成為很熱門的題材,經久不衰,也有不少精品。

閨怨詩,閨怨詩是戰爭題材、山水題材、宦遊題材、商旅題材、宮廷題材的側面反映。戰爭使少年夫婦長期離別,青壯年女子獨守空房,苦不堪言。商業的發展,使商人四處奔走,長期離家,違背了人性。科舉制度中,為了追求功名,男子外出結交、應試,妻子只好在家獨守。皇帝的後庭制度,“後宮佳麗三千人”能夠被皇帝寵幸的寥寥無幾,多數老死宮中。這些婦女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起碼的滿足,沒有幸福可言。雖然她們多數謹守閨範,但內心情感可想而知。詩人們觀察感悟到這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必然會在作品中反映。從六朝以後,這種題材的作品始終占有不可忽視的數量。在樂府詩和詞中更多。

詠物詩,好的詠物詩以物寓情、借物托誌、狀物喻理。詠物詩多用絕句。

哲理詩,哲理詩是借題發揮,著眼在闡明某種道理。

愛情詩,中國古代封建禮教森嚴,“男女授受不親”,正統詩歌創作中愛情詩很少,古風、近體詩很少涉足。詩經《周南 關雎》等,在當是占有不算少的比例,南朝民歌中也比較多。晚唐李商隱創作了數量可觀的《無題》,是含蓄曲折的愛情詩。詞興起後,愛情成了熱門主題,婉約派作品很多都是寫愛情的。

悼亡詩,狹義的悼亡詩,起自潘嶽,是專指悼念亡妻的。其實生死問題是文學的永恒主題,在詩歌中壹定會反應。樂府詩中的《梁甫》、《蒿裏》等都是專門反映追悼死者、感悟生死的。

遊仙詩,遊仙詩,是記夢的,詩人記述夢中神遊仙境的感悟。最早的遊仙詩,起自郭璞。最著名的遊仙詩,是李白的代表作《夢遊天姥吟留別》。

詠懷詩,詠懷詩是專門抒發人生感慨的作品,往往是組詩、聯章。最早大量創作詠懷詩的是阮籍。

三、從格律規則角度分類

詩歌體裁劃分的大概念,可以從兩極來考慮:從自由詩到格律詩及中間存在的過渡形式——半自由詩。這樣就構成了詩歌形式分類的基本框架。

廣義的講,詩歌都是講究格律的,只是寬嚴不同罷了。按照格律要素多少,可以分為三大類:自由詩、格律詩、半自由詩。

1、自由詩

自由詩除了要求必須用韻之外,沒有其它任何要求。

最早出現的詩歌都是自由詩。所謂自由詩,是說它僅僅具備詩歌與散文相區別的最基本特征,其它方面沒有附加的任何藝術形式上的限制。具體地說就是,首無定句,句無定字,韻無定位,音無定則。

詩歌的所謂自由有兩種情況,壹種是客觀的自由、自發的自由,壹種是主觀的自由、自覺的自由。自由詩是詩歌的源頭,格律詩是詩歌的流變;當壹種格律被定型下來以後,人們就會尋求新的突破,產生新的形式。這種新的形式對於舊格律詩來說是自由的,而對於後世的模仿者來說,它又可能成為壹種新的格律。

中國古代的自由詩包括:

①詩歌的原始形態——民間歌謠。最早的民間歌謠的藝術特征是樸實無華,它只具備詩歌形式的基本內涵,而在音調的模式、節奏的類型、韻律的規則等方面都沒有定式,這就決定了它是最徹底的自由詩。

民間歌謠是孕育詩人和正統詩歌的搖籃。歷史上壹切有成就的詩人及名著,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民間歌謠汲取營養後,經過對生活實踐的感受、認識、理解與思考,運用傳統與創新相結合藝術手法加以表現而產生的。

民間歌謠生命力極強,至今仍然存在。民間歌謠的自由性也是相對的。如信天遊,雖然沒有總句數和句子總字數的限制,但卻是兩句壹段,句句用韻,這是不能突破的。

②騷體詩也是自由詩,句無定字,首無定句,用韻自有。

騷體詩有以下兩個特點:

A.用嘆詞“兮”連接兩小句構成壹個較長的句子,或者放在句子末尾,連接下壹句,使詩句更有節奏感和音樂性。

B.句式突破了四言正體,向三言小句方向(如《國殤》)和五言句型(如《東君》)、七言長句(如《橘頌》)方向變革。

③樂府民歌也是自由詩。樂府民歌與民間歌謠的不同,在於它是被官方加工和認可過的。

樂府民歌的出現有兩大意義:

A.被官方采集加工過的民歌,經過了文人的加工潤色,其藝術價值超過了民歌的原始狀態;

B.被官方采集加工過的民歌的廣泛傳播,使民歌中的最新藝術成就,能夠被眾多的文人借鑒,使個別的藝術進步變為全社會的歷史性的藝術進步。

④雜言詩是真正的自由詩。這種自由是由自發到自覺發展起來的。雜言詩在自發階段樸實自然,還沒有割斷與散文之間的聯系,而到了自覺階段則生動活潑,在變化中表現音韻、節奏和句式和諧統壹的規律性。自覺的雜言詩,實際上比半自由詩難作。雜言詩句式的轉換,要能夠於變化中存統壹,於錯雜中見和諧,所以它不能藏拙。中國傳統詩歌中,文人的雜言詩很少,成功之作更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可見高度自由的詩要作得好,甚至比嚴格的律詩還難。

2、半自由詩

所謂半自由詩,就是形式比自由詩固定、比格律詩靈活的詩體。具體地說就是,首無定句,句有定字,字無定聲,韻有定位。半自由詩壹般稱為齊言詩,意思是句子整齊。半自由詩的出現,是古代詩人創作實踐藝術深化的結果,它使詩歌作為與其它藝術形式相區別的壹種藝術形式,具有了內涵更加豐富的特點,完全與散文分道揚鑣,同時,也為進壹步的藝術深化產生格律詩準備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①四言詩

四言詩濫觴於上古歌謠,定型於《詩經》。四言詩的定型使詩歌由自由向格律的發展邁出了壹大步,其標誌是:

A.在押韻的規則方面更加嚴格,壹般要在偶數句末尾押韻;

B.在句子規模上形成了整齊劃壹並且篇章句數成雙甚至成四的倍數的傳統;

C.在節奏形式上形成了“雙音步”,成為後代詩歌節奏形式的基礎。

②五言詩

五言詩的定型使詩歌由自由向格律的發展又邁出了壹大步,與四言詩相比其標誌是:

A.在押韻的規則方面更加嚴格,除了首句可以變通之外要在偶數句末尾押韻,壹般以不換韻為正格,但篇幅特長的敘事詩也允許換韻;

B.在句子規模上實現了拓展並且以篇章句數成雙為主流;

C.在節奏形式上形成了以“雙音步”為主同時綴入“單音步”的新模式,增強了語音上的流暢感;

D.以對偶、聲律等手法的逐漸推廣為特征,不斷向更加格律化轉變;

E.篇章規模極大地拓展,特別適用於敘事,產生了《孔雀東南飛》這樣的鴻篇巨制。

③七言詩

七言詩脫胎於騷體,初見於西漢,發育於建安及六朝,突飛猛進於盛唐,與近體詩同時成為唐以後的主要詩歌體裁。七言詩的定型使詩歌由自由向格律的發展又邁出了壹大步,其標誌是:

A.在押韻的規則方面更具規律性,除了首句壹般要押韻之外在偶數句末尾都要押韻,有些作品(如“柏梁體”)要求句句押韻,壹般以換韻為正格,但也允許不換韻;

B.在句子規模上實現了進壹步拓展,篇章句數可以成雙也可以不成雙;

C.在節奏形式上,在五言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壹個“雙音步”,增強了語音上的流暢感;

D.句式規模的進壹步擴大,使語法關系更加復雜成為可能,為采用多種修辭手法開辟了廣闊天地,從而使表達更加豐富多彩;

E.篇章規模極大地拓展,既適用於抒情,也適用於敘事,產生了《長恨歌》、《琵琶行》這樣的鴻篇巨制。

3、格律詩

格律詩包括近體詩和詞、曲。格律詩濫觴於南朝,成熟於唐代,發展於宋元,是使中國詩歌成為在世界民族之林詩歌藝術中獨具特色的瑰寶。格律詩,顧名思義就是在形式上有嚴格的規定性要求,具體地說其***性要素就是:

A.式有定名,即每壹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名稱;

B.首有定句,即每首的句數是固定的(排律是大體固定的);

C.句有定字,即每句的字數是固定的;

D.辭有定格,即在某些地方采用某中特定的修辭手法是固定的,如律詩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必須用對偶;

E.字有定聲,即每句詩的每個字聲律按特定的規則排列;

F.章有定律,即符合聲律的句子按特定的規則組合;

G.韻有定位,即根據聲律規則,某句不押韻、某句必須押韻。

外國也有格律詩,如歐洲中世紀的十四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