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釀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壹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著眼於這壹點,寫出這樣壹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壹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註意的有三點:
壹、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壹生經營,除“辛苦”而外並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裏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占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只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擡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壹筆,說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壹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如壹開始就正面落筆,必不如此有力。
二、敘述反詰,唱嘆有情。此詩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但議論並未明確發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前二句主敘,後二句主議。後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敘,四句主議。“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於主敘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復之意而無重復之感。本來反詰句的意思只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復而不重復。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而反復詠嘆,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矜惜憐憫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淡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說此詩實乃嘆世人之勞心於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刺。兩種解會似相齟齠,其實皆允。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壹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壹種是作者懷著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麽淺顯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而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同意義的苦辛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壹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壹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壹種美德的象征,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於後壹種解會了。可見,“寓言”的寓意並非壹成不變,古老的“寓言”也會與日俱新。
3)唐伯虎《畫雞》詩:激發向上的精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壹叫千門萬戶開。
唐伯虎就是唐寅,明代詩人、畫家。雄雞啼曙本是其自然屬性,在常人眼中,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但在題詩《畫雞》裏,它卻成為了沖破黑暗、迎來曙色的光明之神,啼聲成了催人奮進、激人興起的號角。壹首題詩,使畫的意境頓時變得高昂和開闊。
4)杜牧古詩江南春
唐 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註釋]
1. 鶯啼:即鶯啼燕語。
2. 郭:外城。此處指城鎮。
3. 酒旗:壹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4. 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
5. 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築。
6. 煙雨:細雨蒙蒙,如煙如霧。
[譯文]
千裏遼闊的江南鶯啼燕語,綠葉映襯紅花,處處春意濃,水鄉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風輕輕擺動。啊,昔日南朝建造的壹座座寺廟,如今都隱現在壹片迷茫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壹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裏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壹壹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壹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裏”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裏鶯啼,誰人聽得?千裏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裏,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裏,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裏,千裏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壹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麽回事呢?這是因為千裏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裏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壹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壹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壹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壹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壹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壹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壹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壹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爾浮起那麽壹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5)徐俯:春遊湖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
作者介紹徐俯(1075-1141) 字師川,號東湖居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庭堅之甥。因父死於國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1132),賜進士出身。三年,遷翰林學士,擢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官至參知政事。後以事提舉洞霄宮。工詩詞,語言秀麗,意境開闊。代表作有《念奴嬌》、《蔔算子》([二]、[三])、《踏莎行》([壹]、[三])、《鷓鴣天》(壹)等,其中以《念奴嬌》為最著名。該詞聯想豐富,意象紛呈,浩氣彌漫,頗有李白《月下獨酌》和蘇軾《水調歌頭*中秋》的那般放蕩不羈和豪邁氣象。有《東湖集》,不傳。
說明這首詩把春天湖邊景色寫得明媚可人。第三、四句描寫春江雨後水勢高漲,把石橋都給淹沒了,行人只好坐船擺渡過去。景致雖小,頗見情趣。這首詩很受人傳誦,甚至壹想到“春雨斷橋”,就聯想到了徐師川的名字。
解釋①這句意思是:轉眼之間春意已經很濃了。②夾岸--兩岸。蘸水--碰到了湖水。這句形容湖水高漲,使岸上低垂的桃花輕輕貼著水面開放。③斷橋--把橋面淹沒了。度--同“渡”。文字
6)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綠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象燃燒的火壹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麽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點評〗
這首詩以色彩鮮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風光反襯詩人強烈盼望歸家的心情,抒
發了作者長久旅居他鄉的感慨。
國畫欣賞
此幀以精簡的筆意、巧妙的構思栩栩如生地刻畫了白鷺在大江邊生活的情
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召力。
7)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bēi),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壹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裏,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壹樣,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壹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陂 : 指池塘。
銜 : 口裏含著。
漪 : 水波紋。
師:這首詩是宋代著名的詩人雷震寫的。從題目上看這首詩是寫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的景色?
生:這首詩是寫農村晚上的景色。
生;這首詩是寫鄉村傍晚時候的景色。
師:妳們的理解都有道理。到底怎樣理解更恰當呢?請同學們讀壹讀詩就知道了。這首詩有三個生字,大家看拼音讀壹讀,記住它。
(自由讀生字,提名讀)
師:字音生字的都讀準了,請同學們自己讀壹讀這首詩,看自己能否讀正確。
(自由讀,提名讀)
師:讀了這首詩,妳認為怎樣理解“村”和“晚”?
生:“村晚”指山村的傍晚。
師:妳為什麽這樣理解?
生:詩中第二句是“山銜落日浸寒漪”。從這句話中可以知道這首詩寫山村傍晚時候的景色。
師:妳很會讀書。剛才這位同學理解題目的意思聯系課文理解,這種理解方法叫做聯系上下文理解。(板書:聯系上下文)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壹讀這首詩,哪兒看不懂就在不懂的下面打上問號。
生:“陂”什麽意思?
生:什麽叫“漪”?
生:“銜”什麽意思?
生:我不懂“浸寒漪”的意思。
師: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中,有壹個“陂”字。(出示課件)這就是“陂”,指的是池塘。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草長在什麽地方不?
生:草長在池塘裏。
師:“草滿池塘水滿陂”中的“陂”指池塘,它和前面的“池塘”是否壹樣,如果不壹樣,前面的“池塘”又是指的什麽呢?
生:“陂”與前面的“池塘”意思不壹樣,從圖上看,草是長在池塘邊上的。
師:妳是通過看圖理解的。“池塘”指的什麽呢?(出示課件:塘 1、堤岸;2、水池;3、浴池;)字典裏“塘”有三種解釋,請大家把第壹句話讀壹讀,聯系上下文想壹想,“塘”應該選擇哪種解釋?
生:“塘”是堤岸的意思,“池塘”就是池塘的堤岸。
師:誰能把這壹句的意思連起來說壹說?
生:茂密的小草長滿了池塘的堤岸,池塘裏的水滿滿的。
師:剛才我們通過查字典和圖文結合的方法理解了“池塘”和“陂”的意思,(板書:查字典 圖文結合)這是理解古詩的壹種重要的方法。詩中壹些不理解的字詞,可以采用查壹查工具書,可以圖文結合,也可以同桌交流,真不會的老師可以幫助妳們解決。妳們自己讀壹讀這首詩,運用適合自己的壹些方法,看壹看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學生自由學習)
生:我通過查字典知道了“銜”是含住的意思。“漪”指水波紋。
生;從課件上,我明白了“山銜落日”太陽慢慢落山了,落在兩山之間,像被兩山含住壹樣。
生:“浸寒漪”指山銜落日的倒影浸入有涼意的水波紋裏。
師:學得真好。
生:“信口”是什麽意思?
師:“信口”是隨口的意思,“信口吹”就是隨便地吹。還有不明白的嗎?
生:沒有了。
師:“攔路虎”都解決了,哪位同學能指著圖,把這首詩的大概意思說壹說。
生:密密麻麻的野草長滿了堤岸,水漲滿了池塘,太陽慢慢的落山了,落在兩山之間像被山含住,。它們的倒影浸在有涼意的水波紋裏。放牧歸來的兒童,橫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胡亂地吹著,壹點也不成腔調。
師:漲滿秋水的池塘,池塘堤岸茂密的小草,兩山之間的夕陽,手拿短笛、橫坐牛背的牧童,構成了壹幅牧童晚歸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學們美不美?
生:(齊聲說)美。
師:同學們,把妳們感受到的體會到的,通過妳們的讀把它表達出來。
(自由讀,提名讀,齊讀)
師:雷震這首詩寫景抒情,渾然壹體,因而叫人喜愛。古人寫詩講究用字,請妳們自己讀壹讀這首詩,妳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裏?
生:“銜”字用得好,把太陽落山的樣子形象的寫了出來。
生:“銜”還寫出了太陽落山時的壹種動態美,兩山像壹張嘴壹樣,把太陽叼住了。
師:妳體會得真好。
生:“橫”字用得好。從“橫”字可以看出牧童很頑皮。
師:“橫”可以換成什麽字?
生:“橫”可以換成“坐”。
生:“橫”可以換成“騎”。
生:“橫”可以換成“跨”。
師:為什麽這裏用“橫”呢?
生:從“橫”字看出了牧童活潑可愛。
生:用“橫”字讓人體會到兒童的天真活潑。
師:還有哪個字用得好?
生:“信口”這個字用得好,我從這個字裏體會到牧童悠閑自得的樣子。
師:從這個字還能體會到什麽?
生:還可以看出牧童不守規矩,非常淘氣。
生:兩個“滿”字用得好,寫出了草多,水多。
師:同學們真會體會。兩個“滿”字使我們仿佛看到了小草生機勃勃的景象和秋水滿塘的美景。壹個“銜”字把夕陽落山壹剎那的景象形象的表現出來。“橫”和“信口”兩個詞語使壹個天真活潑,頑皮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全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詩中最後兩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8)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
兒童散學⑷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⑸。
註釋
⑴ 村居:住在農村。
⑵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學:放學。
⑸ 紙鳶: 鳶:老鷹。紙鳶:風箏。
題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壹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村裏的孩子們放學以後,壹路上沒什麽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壹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壹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壹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壹起飽覽了農村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壹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
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
9)作者:唐 胡令能
原文: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簡析]
1、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2、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3、莓:壹種小草;
4、苔:苔蘚植物;
5、借問:向人打聽;
6、應:理睬;
7、遙:遠遠地;
詩文解釋
壹個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亂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答話。
[簡析]
這是壹首描寫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
壹、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專註於釣魚的情景。“草映身”,不僅是在為小兒畫像,在結構上,也為下句的“路人借問”埋下伏筆。因為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至於他在“招手”之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 ,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 遙招手 ”的原因之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這首詩勾畫小兒垂釣的神情動態活靈活現,富有生趣,堪稱佳作!
作者簡介
胡令能 莆田隱者,唐詩人少為負局鎪釘之業。夢人剖其腹,以壹卷書內之,遂能吟詠,遠近號為胡釘鉸。詩四首,皆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贈之詩作。《小兒垂釣》寫壹“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問打聽壹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壹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著名的《清明》壹詩。
10)野望 王繼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賞析: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壹派秋意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原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於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11)詩歌名稱
江畔獨步尋花
創作時代
唐代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壹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壹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沈郁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原文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詞語釋義
1.獨步尋花:獨自壹人壹邊散步,壹邊賞花。
2.蹊(xī):小路。
3.嬌:可愛的。
4.恰恰:形容聲音和諧動聽。
5.留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本詩句用來形容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留連”是個“聯綿詞”。構成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這個詞讀音的記錄,而與詞義無關,所以壹個聯綿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留連”也寫作“流連”,詞的意義仍然壹樣。
6.江畔:江邊。
詩歌譯文
黃四娘家的周圍的小路上開滿了繽紛的鮮花,千朵萬朵的鮮花壓得枝條都低低彎下了身。
嬉鬧的彩蝶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叫聲婉轉動人。
詩歌賞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壹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沈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壹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壹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上元元年(760)杜甫蔔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飽經離亂之後,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壹連成詩七首。此為組詩之六。
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沈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壹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壹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沈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人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余韻。讀這首絕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和詩人壹同享受那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
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象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秾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王昌齡《春宮怨》),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秾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弦,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壹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並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囀。“恰恰”為象聲詞,形容嬌鶯的叫聲,給人壹種身臨其境的聽覺形象。“時時”、“恰恰”為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又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
這壹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壹種喁喁自語的語感,惟妙惟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於心情的表達。
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後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後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余韻,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麽?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於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為人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