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文人對項羽烏江自刎的評價
歷代對項羽烏江自刎相關評價匯總如下:
1、劉邦:“項羽有壹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司馬遷: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3、郭嘉:昔項籍七十余戰,未嘗敗北,壹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4、諸葛亮: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
5、範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範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壹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範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貳』 出自項羽自刎烏江的壹個成語
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烏江自刎 。
『三』 杜牧批評項羽不應該自刎烏江,應卷土重來的詩句是
詩句: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全詩:《題烏江亭》唐。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肆』 項羽烏江自刎,為何李清照、王安石和杜牧卻對他有完全不同的評價
每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對同壹個人和同壹件事的評價自然是不同的他沒有糊裏糊塗地活著,回到江東,而是選擇了有尊嚴地死去。
唐代大詩人杜牧認為,戰爭的勝敗是戰略家們的***同事件,沒有人能預測戰爭的最終勝敗壹個真正的人不僅要面對戰爭的勝利,更要直視戰爭的失敗和屈辱。江東有很多人才。如果項羽能回到江東重新集結,以自己的實力和號召力卷土重來,真的很難說他會贏還是輸。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杜牧並不欣賞項羽的修行。項羽的軍旅生涯沒有失敗,但正是這種失敗使他永遠失敗。可以說,項羽似乎是壹個驕傲自信的人,但他的骨頭卻是脆弱的,這與劉邦正好相反。
人民的情況決定戰爭的結果,我們不能違背歷史規律,李清照認為,害怕的人,應該誠實,生活好,死得壯麗。
『伍』 如何評價項羽烏江自刎
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壹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贊揚;壹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壹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麽項羽當年為什麽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而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還有壹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
『陸』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項羽烏江自刎的視角有何區別
我國史上著名的詩人詞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他們皆是對曾經名顯壹時的項羽有過評論,也都對其寫過十分出名的詩句。 而他們對於關於項羽不同的認可,也是和他們所經歷的事情的不同而有著事情。
有人認為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不聽忠言的昏庸之人。 杜牧當年也寫過“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樣的詩句。杜牧他認為項羽自認為是天亡他的觀點是十分荒謬的,真正有誌向的男兒應當是忍辱負重,以待有朝壹日卷土重來的。而王安石則是寫過“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這是因為王安石是以人民的觀點出發。項羽窮窮兵黷武的行為,自然是不受百姓的待見的。而李清照則是寫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來表達對南宋朝廷只願割據壹方的嘲諷。
『柒』 項羽自刎烏江成語
四面楚歌
霸王別姬
無顏見江東父老
十面埋伏確實不是成語,妳說的很對,我贊同
『捌』 關於項羽自刎的詩詞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詠項羽》(唐)於季子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題項羽廟》(唐)孟郊
碧草淩古廟,清塵鎖秋窗。當時獨宰割,猛誌誰能降。
鼓氣雷作敵,劍光電為雙。新悲徒自起,舊恨空浮江。
《六州歌頭 .項羽廟》(宋)劉潛
秦亡草昧,劉項起吞並。驅龍虎。鞭寰宇。斬長鯨。掃欃槍。血染彭門戰。視餘耳,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勢奔傾。兵散月明。風急旌旗亂,刁鬥三更。命虞姬相對,泣聽楚歌聲。玉帳魂驚。淚盈盈。恨花無主。凝愁緒。揮雪刃,掩泉扃。時不利。騅不逝。困陰陵。叱追兵。喑嗚摧天地,望歸路,忍偷生。功蓋世。成閑紀。建遺靈。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雕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
『玖』 項羽自刎於烏江邊可以用哪個成語描寫這壹典故
烏江自刎.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拾』 王安石與杜牧對項羽自刎烏江的看法有何不同
杜牧來生活在藩鎮割據源群雄無主的晚唐末世,
“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是那個時代的寫照。
而王安石則是承平日久中原壹統的北宋盛時,他的思想更為服膺儒學的正統。
而在靖康之後,李清照感於南宋朝廷偏安半壁,留下了名篇。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英雄末路,史遷對此投遞了無數的同情和感慨。
像劉邦那樣,老父要被烹了,還能厚顏 *** 的說“分壹杯羹”,被追兵追趕能忍心拋棄親生兒女。
像劉秀那樣,兄長無辜遇害,還能飲酒作樂迷惑旁人,能為了政治利益不顧結發妻子而另娶他人。
這樣的人有帝王之術,能取得政治成功,但兩千年來項羽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