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唐詩三百首中急需兩首大家都不熟悉的詩。

唐詩三百首中急需兩首大家都不熟悉的詩。

《夜雪》中的白居易

這壹夜枕頭是冰的,不由讓我感到驚訝,只見窗外被小雪照亮。

知道雪很大是深夜,因為時不時能聽到竹枝折的聲音。

在大自然的眾多孩子中,雪是獨壹無二的。她用潔白晶瑩的自然美裝點關山的神奇技藝,贏得了歷代無數詩人的贊譽。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的《夜雪》看起來是那麽的普通,既沒有色彩描寫,也沒有姿態描寫。乍壹看,它幾乎不起眼,但仔細品味後,妳會發現它端莊古樸,清新淡雅,是壹朵獨特的花。

這首詩新穎獨特,首先是要有壹個好的構思。寫夜雪的詩不多,和雪本身的特性有關。雪是無聲無味的,只能通過顏色、形狀、姿態來區分。在漆黑的夜裏,人的視覺完全失去作用,自然無法捕捉到雪的影像。但正是從這種特殊情況出發,樂於創新的白居易避開了通常的正面描寫方法,用側面來襯托所有的雪,從而生動地寫出了壹場夜雪。

“我驚我枕寒”,從人的感受開始。通過“冷”,既指出有雪,又暗示雪很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雪時,空氣中的冷完全被水汽吸收凝結成雪花,溫度不會馬上下降。只有重的時候,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寒氣。這裏已經很冷了,所以下了很久的雪。不僅《冷》是寫雪的,《發呆》也是寫雪的。人之所以壹開始毫無察覺,寒氣襲來時突然驚醒,是因為雪落無聲,這是寫雪除了“冷”之外的另壹個特點。這句話很緊,感覺“枕頭涼了”正好說明晚上壹直有人躺著,從而指出是“夜雪”。《重見窗明》,從視覺角度進壹步寫夜雪。晚上看到窗戶亮,說明雪下得很大很深,是雪的強烈反射給漆黑的夜晚帶來了光明。以上都是側面寫的,但是夜雪遍地。

“夜雪大,時而聽竹聲”,還是側面描寫,只是從聽覺角度寫的。雪壓竹枝的聲音說明雪在加大。詩人刻意選擇“折竹”這個細節來表現“重”字,有壹種別樣的感覺。“竹折聲”在深夜響起,表現了冬夜的寂靜,更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不眠之夜;這不僅僅是為了“寒枕”,更透露出詩人在江州生活時的孤獨。因為詩人用真情流露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這首《夜雪》詩是獨特的,詩意的,含蓄的,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

全詩平實飄逸,沒有壹絲排場,雕琢精美,這是白居易詩歌的固有風格。

《長歌續短歌》李賀

長歌裙破,短歌發斷。

秦王無形,壹夜之間成了火氣。

渴壹壺酒,饑壹粟。

四月蕭瑟,千裏蒼翠。

夜峰離去,月落谷底。

沿著石頭徘徊,炫耀高峰。

不要隨它遊,先換首歌。

《長歌續短歌》這首詩,來源於古代樂府的長歌和短歌。關於“長歌”和“短歌”的含義,有兩種意見:壹是“人的壽命是固定的,不可索取”;第壹,“有長有短的歌,沒有長的命。”從流傳下來的歌詞來看,長歌或短歌都是表達悲傷感情的悲歌。

前兩句與詩的主題密切相關,表示極度悲傷和難過。“破”“破”這兩個字用的很奇怪,但仔細想想也有道理。古人雲“長歌當哭”,長歌當哭,淚灑心頭。久而久之,裙子自然會破破爛爛。杜甫有句詩“我撫我白發。它變得太薄了,再也裝不下發夾了”(“春天的希望”)。人在如此擔心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地撓頭皮,白發越來越稀。這首詩的“不連續”可能是杜甫詩的“短”造成的。

三四句話寫成想見“秦王”的願望無法實現,於是內心更加壓抑,像在火中燃燒,炙熱難耐。“秦王”指的是唐憲宗。王琦說:“皇帝住在秦國時,以秦王為喻。”李賀在世的時候,憲宗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他曾采取措施削減諸侯國,整頓朝政,史學界有“回春”之譽。李賀把希望寄托在這樣的君主身上。被推出科舉後,他幻想自己能像唐太宗所認識的馬周那樣直接去見皇帝,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話專門描述妳的郁悶心情和生活不佳,是對前兩句話的補充和補充。“渴壹壺酒”是“內熱”的表現。喝酒的目的是平復火氣,解憂解悶:“餓了去拔谷子”,為秦王充饑,從地裏拔谷子充饑。

關於風景的七八句話。“四月蕭瑟,千裏蒼翠。”初夏已經過去,當夏天到來時,植物郁郁蔥蔥,生機勃勃,所以不會有荒涼感。然而“綠肥紅瘦”,千花搖落,不禁為之嘆息。《千裏》下面壹句,故意用歡樂的音調來襯托苦澀的感情,意思是“春事與憂客相逢不同”(孟郊《春愁》),反復吟唱嘆息,妙不可言。詩人從風景中抒發情懷,又把情懷寄寓到風景中,是有意義的。

後六句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面寫風景,實際寫人。“夜峰壹走,月落谷底。”。到了晚上,山峰壹個接壹個的排列起來,又黑又高,把明月藏得無影無蹤,真是讓人嘆為觀止。“我”在崎嶇的石板路上四處尋找,突然發現它在峰頂之外。峰巒阻隔,高不可攀,內心極度痛苦,於是慷慨悲涼,鬢角不知不覺變得更加蒼白。真的很可悲,讓人老了!“夜峰”和“明月”的比喻很微妙。“明月”是對唐憲宗的比喻,夜峰指的是身邊的大臣,意思是憲宗被壹些大臣圍著,閉上眼睛,就像月亮被山峰擋住了,雖然有亮光,卻發不出來。這些都說明詩人深知當時朝廷的弊端,想告訴憲宗便宜,以便及時補救不足。可是“山”高,“月”遠,沒有辦法告訴他,他卻暗暗難過。

杜牧在《李昌濟詩》中評價李賀的詩:“蓋騷之苗人,不如其理,故辭或過。”《騷》充滿怨恨,講的是君臣之亂,有時是為了刺激人心。他就是這麽做的,這沒什麽?”這首詩和《離騷》在立意和表達上都有相似之處。“晚高峰遠,月落谷底”,深有寄托。詩人將自己的意誌和情感融於生動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之中,含蓄雋永,淒美動人,頗得《離騷》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