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閩江的詩句 1.贊頌閩江的語句,急
閩江的有容,壹如她千裏來奔的大海。海到無邊天作岸,閩江有源山為家。其北源建溪出仙霞,中源富屯溪和南源沙溪均出武夷山,流域面積幾占全省壹半。她以山的雍穆、海的虛懷,壹路收納清溪小水,隨地易名,至南平匯為閩江,蜿蜒東去八百裏,入閩都地界則分烏龍、白龍二江,涵泳生成偌大個如璧南臺島,至馬尾港“中國塔”前復又兩水並流,浩浩蕩蕩,迤邐赴海,如踐百川之約。
億萬年閩水逝者如斯,惟新近兩千年創下奇跡,在下遊左鼓右旗間的盆地洲渚上,孕育出壹個生機勃勃的歷史文化名城。它以“八閩雄都,神州名府”的大氣魄,枕九蓮而控五虎,踞六鰲以望雙龍;擁無數春聲秋色,讀不盡汐落潮生。這座城市生機的養成,正得益於母親河的風和水,有詩為證:“城內河道縱橫,宜商宜旅;郭外港流吞吐,可運可漁。靈山秀水,形勝東南,有福之州,斯之謂也!”(引自《閩都賦》)
閩江的勤勞,壹如沿岸子民的先人和母親。閩山蒼蒼,閩水泱泱。她的不息奔流,載動代代放排工自上遊漂下的無數木材,草創成伴水而築的萬民都會;她如纖手般伸進城區的內河,讓海舶吞吐,貨物往來,滋養了胼手胝足的壹城生民,並且潤澤了壹城的蒼榕。正是這條母親河,教會了人們如何讓水載舟,又不讓水覆舟。於是以壹條自祭酒嶺向東甩出百十裏的防洪長堤,為雄都再添金湯之固。往日不時肆虐的洪魔,如今按照既定的河道,馴服東去。
閩江像壹首歌,壹首唱不盡的生命壯歌,旋律裏藏著黃河大合唱的豪氣、爽氣,兼得女子千人腰鼓的福氣和喜氣。
閩江像壹棵樹,壹棵綠榕般長青的大樹。枝丫上壹個個好看的鳥窩,是新建的豪宅妳我的家。大樹的安全,是家園的鴻運;鳥兒的幸福,是大樹的消息。壹棵樹的枝榮葉茂,能垂陰十畝;壹條江的宏泰恒昌,則可惠及萬民。
閩江像壹條鞭,壹條能甩動木陀螺的長鞭。我們的福州城,就是壹只快樂地旋舞的木陀螺。旋出速度,轉出雄風。旋得辛苦,也轉得舒心。旋得風流壹地,更轉出豐收年年。閩江兒女,將在勤勉的旋舞中,承傳母親河的壹切品格和所有靈性。
有道是:哺糟啜醅,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多來江邊走走,或者擇時擇機臨流而棲,我們將漸漸地讀遍閩江、讀懂閩江,進而想著如何地***享閩江,並且不忘***圖閩江的明天!
2.閩江赴東海如下詩句
牛渚曲
作者:王遂
岷江赴東海,牛渚鎮中流。
古來濟渡處,落日迷滄洲。
江東名勝士,清談付悠悠。
氛埃更五閏,毒烈遍九州。
六龍起當天,爝火不敢留。
長繩系佛塔,鐵纜濟王舟。
執玉朝群後,職方登九丘。
民生三代後,不數李與劉。
太平二百年,內寧忘外憂。
壹馬飛渡江,王氣東南浮。
誰為逆胡計,敢作明神羞。
飲水昧佛貍,投鞭效堅頭。
蕭蕭楊林渡,寒日風颼飀。
煙雨出蒙沖,霜雪揮戈矛。
夜半虜帳驚,明日無胡酋。
笑談折樽俎,心膽落氈裘。
諸夷戒謀夏,三邊罷防秋。
時從老枝問,吃吃談不休。
創業道何盛,中興德幾侔。
禹績渺千載,武功待人收。
天方厭此虜,吾忍忘其仇。
偷安固大患,幸勝非良籌。
外防固難馳,內政何當修。
兩山點蛾眉,攢此千古愁。
小臣乏長策,何以裨前流。
請因受邑地,為賦艱難由。
3.閩江赴東海如下詩句
牛渚曲作者:王遂岷江赴東海,牛渚鎮中流。
古來濟渡處,落日迷滄洲。江東名勝士,清談付悠悠。
氛埃更五閏,毒烈遍九州。六龍起當天,爝火不敢留。
長繩系佛塔,鐵纜濟王舟。執玉朝群後,職方登九丘。
民生三代後,不數李與劉。太平二百年,內寧忘外憂。
壹馬飛渡江,王氣東南浮。誰為逆胡計,敢作明神羞。
飲水昧佛貍,投鞭效堅頭。蕭蕭楊林渡,寒日風颼飀。
煙雨出蒙沖,霜雪揮戈矛。夜半虜帳驚,明日無胡酋。
笑談折樽俎,心膽落氈裘。諸夷戒謀夏,三邊罷防秋。
時從老枝問,吃吃談不休。創業道何盛,中興德幾侔。
禹績渺千載,武功待人收。天方厭此虜,吾忍忘其仇。
偷安固大患,幸勝非良籌。外防固難馳,內政何當修。
兩山點蛾眉,攢此千古愁。小臣乏長策,何以裨前流。
請因受邑地,為賦艱難由。
4.壹葉孤舟輕帆卷,暫棲閩江邊
《迷神引·壹葉扁舟輕帆卷》是宋代詞人柳永晚年遊宦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
此詞上闋寫江上景色。由孤舟停泊“楚江”“孤城”的所見所聞,突出地處偏僻的邊遠山區。
寫寒江山林暮色,映襯抒情主體“怨”“驚”“寒”的情緒體驗。下闋抒情,寫對往昔的回憶。
“舊賞輕拋,到此成遊宦”為點睛之筆。以下圍繞“遊宦”抒發愁苦以至“魂亂”的淒迷哀怨。
“芳草”“殘陽”是青春與衰亡的對比。最後情景合壹,“斷雲遠”是對美好時光已逝不可復得的慨嘆。
全詞語言直白淺顯,清醇優雅,把深厚的感情寄於大量的意象之中,真摯感人,充分抒發了對羈宦生涯的厭惡和對往昔快樂生活的向往之情,言有盡而意無窮,情調淒清,氣韻沈郁,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5.關於河湖的詩句
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朝
出處:《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白話譯文: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壹體。
2、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出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白話譯文:船帆越走越遠,只留下壹個影子,最後在水天相連的蔚藍天空中消失了,只見那滔滔長江水向東奔流。
3、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作者:錢起
朝代:唐朝
出處:《餞別王十壹南遊》
白話譯文:望著妳的小船駛向茫茫雲水,頻頻揮手惜別淚水沾濕佩巾。
4、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作者:王維
朝代:唐朝
出處:《終南別業》
白話譯文:隨意而行,走到哪裏算哪裏,然而不知不覺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隨意地看著白雲在天上漂浮。
5、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作者:張若虛
朝代:唐朝
出處:《春江花月夜》
白話譯文: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壹片,壹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壹起湧出來。
6、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出處:《望天門山》
白話譯文:天門山之所以從中間斷開是因為楚江的江水把它沖斷開的,東流的江水在這裏折回轉向北方向奔流。
6.壹葉孤舟輕帆卷,暫棲閩江邊
《迷神引·壹葉扁舟輕帆卷》是宋代詞人柳永晚年遊宦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
此詞上闋寫江上景色。由孤舟停泊“楚江”“孤城”的所見所聞,突出地處偏僻的邊遠山區。
寫寒江山林暮色,映襯抒情主體“怨”“驚”“寒”的情緒體驗。下闋抒情,寫對往昔的回憶。
“舊賞輕拋,到此成遊宦”為點睛之筆。以下圍繞“遊宦”抒發愁苦以至“魂亂”的淒迷哀怨。
“芳草”“殘陽”是青春與衰亡的對比。最後情景合壹,“斷雲遠”是對美好時光已逝不可復得的慨嘆。
全詞語言直白淺顯,清醇優雅,把深厚的感情寄於大量的意象之中,真摯感人,充分抒發了對羈宦生涯的厭惡和對往昔快樂生活的向往之情,言有盡而意無窮,情調淒清,氣韻沈郁,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7.有關福州名勝古跡的詩句有哪些
《遊鼓山喝水巖》 作者:姜特立 朝代:宋 詩詞: 昔聞鼓山名,未到鼓山寺。
勝遊不易得,壹失恐難值。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計。
雖無濟勝具,尚可策疲致。松下止呵導,山前屏車騎。
仰窺白雲峰,俯躡青螺髻。半天開佛剎,傑閣照金翠。
路窮兩崖間,巨石擘元氣。何年瀉白虹,壹喝回狂勢。
沖波落山後,余務泄厚地。山靈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見波流駛。尋師水倒回,卓錫泉湧沸。
異事驚倒人,此理本無二。亭邊數蒼石,刻畫幾大字。
顧憐身後名,慘戚當時意。 茫茫千萬古,存滅可勝記。
灰劫同壹盡,要自濟兒戲。不知生前酒,對石聊壹醉。
醉到無何鄉,卻就僧床睡。 《鼓山》 作者:朱德 鼓山高聳閩江頭,面貌威嚴障福州。
縱有臺風聲猖獗,從來不敢到閩侯! -------------------------------------------------- “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臺試壹尋。 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
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
本詩題為《渡浮橋至南臺》,作者陸遊(1125—1210),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他生活在災難深重的時代,故痛恨金兵侵略、奸臣誤國,壹生滿懷報國赤誠之心,卻因得罪秦檜而仕途坎坷。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陸遊才獲任福建寧德縣主簿小官。次年秋,調充福州決曹(掌管刑獄),為官兩年。
三十年正月,離福州北返臨安。此時,陸遊詩名日盛。
其詩雄渾奔放,飽含愛國熱情,常又感慨自己“報國欲死無戰場”。他曾受到孝宗召見,但未得到重用。
淳熙五年(1178年),他再次被派到福州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至南臺”詩寫於他首次調福州任職時,為慕南臺山(今倉山)天寧寺勝跡而渡浮橋前往,因觸景生情而作此詩。
浮橋,是福州閩江萬壽橋的前身,橫跨臺江。郡守王祖道於元佑八年(1093年)相其南北,“造舟為梁”,這就是詩中所稱可行“九軌”之道。
崇寧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乃於橋南建天寧寺。 ”到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於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名“萬壽橋”。
本詩寫作者壹踏上浮橋,即為眼前景象所震撼:閩江中千艘木船用鐵鏈、藤條相連接,壹字擺開,橫亙中流,浮橋穩如磐石,許多車輛和行人徐行漫步於“怒濤”之上,場面極為壯觀。 面對怒號的江風,排空的激浪,作者心中的愛國豪情再次激起,報國無門的憤懣再次填滿胸臆:聯想國難當頭,民心不平,耳際如聞戰鼓號角,眼前如見黃沙旌旗,塵土飛揚,千軍萬馬激戰正酣…… 天寧寺的鐘鼓,打斷了他的思緒;南臺島的墟煙,使他重又回到現實中:晨鐘暮鼓徒然催告早晚的時序變化;墟落煙雲,遮斷了人民苦難的圖景。
眼前安靜寧謐的生活,自然歲月的遷移,更使作者難掩心中的隱痛。想到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困守南方小城,抱負無由得伸,登山臨水,倍增感慨。
為憂國憂民而生的白發已布滿雙鬢,但他滿腔激情依然不衰。他想像,無奈之下,只能獨坐榕陰,借酒澆胸中塊壘,吹奏橫笛,以排遣苦悶,由此詩也可見陸遊時時處處難以放下的執著的愛國情懷。
8.形容江水的句子
閩江水如綠玉壹般,簡直要把人的神魂都勾去了.
2) 張壹片風帆,淩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
3) 江面宛如壹條閃爍發光的銀帶,繚繞在山腳下。
4) 江心浪花飛濺,洶湧澎湃,好像是開了鍋的水。
5) 江上泛起的道道金波像微微遊動的千萬條金蛇。
6) 奔騰呼嘯的江水.如萬瀑懸空,砰然萬裏。
7) 江流遷回於懸巖峭壁之間,像風壹樣激蕩著滾滾波濤,向前沖擊而去。
8) 那昏濁的江水,卻像疾風驟雨橫掃著那險灘,奔流而下。
9.有關福州名勝古跡的詩句有哪些
《遊鼓山喝水巖》 作者:姜特立 朝代:宋 詩詞: 昔聞鼓山名,未到鼓山寺。
勝遊不易得,壹失恐難值。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計。
雖無濟勝具,尚可策疲致。松下止呵導,山前屏車騎。
仰窺白雲峰,俯躡青螺髻。半天開佛剎,傑閣照金翠。
路窮兩崖間,巨石擘元氣。何年瀉白虹,壹喝回狂勢。
沖波落山後,余務泄厚地。山靈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見波流駛。尋師水倒回,卓錫泉湧沸。
異事驚倒人,此理本無二。亭邊數蒼石,刻畫幾大字。
顧憐身後名,慘戚當時意。茫茫千萬古,存滅可勝記。
灰劫同壹盡,要自濟兒戲。不知生前酒,對石聊壹醉。
醉到無何鄉,卻就僧床睡。 《鼓山》 作者:朱德 鼓山高聳閩江頭,面貌威嚴障福州。
縱有臺風聲猖獗,從來不敢到閩侯! -------------------------------------------------- “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臺試壹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
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
本詩題為《渡浮橋至南臺》,作者陸遊(1125—1210),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生活在災難深重的時代,故痛恨金兵侵略、奸臣誤國,壹生滿懷報國赤誠之心,卻因得罪秦檜而仕途坎坷。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陸遊才獲任福建寧德縣主簿小官。次年秋,調充福州決曹(掌管刑獄),為官兩年。
三十年正月,離福州北返臨安。此時,陸遊詩名日盛。
其詩雄渾奔放,飽含愛國熱情,常又感慨自己“報國欲死無戰場”。他曾受到孝宗召見,但未得到重用。
淳熙五年(1178年),他再次被派到福州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至南臺”詩寫於他首次調福州任職時,為慕南臺山(今倉山)天寧寺勝跡而渡浮橋前往,因觸景生情而作此詩。
浮橋,是福州閩江萬壽橋的前身,橫跨臺江。郡守王祖道於元佑八年(1093年)相其南北,“造舟為梁”,這就是詩中所稱可行“九軌”之道。
崇寧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乃於橋南建天寧寺。”到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於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名“萬壽橋”。
本詩寫作者壹踏上浮橋,即為眼前景象所震撼:閩江中千艘木船用鐵鏈、藤條相連接,壹字擺開,橫亙中流,浮橋穩如磐石,許多車輛和行人徐行漫步於“怒濤”之上,場面極為壯觀。面對怒號的江風,排空的激浪,作者心中的愛國豪情再次激起,報國無門的憤懣再次填滿胸臆:聯想國難當頭,民心不平,耳際如聞戰鼓號角,眼前如見黃沙旌旗,塵土飛揚,千軍萬馬激戰正酣…… 天寧寺的鐘鼓,打斷了他的思緒;南臺島的墟煙,使他重又回到現實中:晨鐘暮鼓徒然催告早晚的時序變化;墟落煙雲,遮斷了人民苦難的圖景。
眼前安靜寧謐的生活,自然歲月的遷移,更使作者難掩心中的隱痛。想到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困守南方小城,抱負無由得伸,登山臨水,倍增感慨。
為憂國憂民而生的白發已布滿雙鬢,但他滿腔激情依然不衰。他想像,無奈之下,只能獨坐榕陰,借酒澆胸中塊壘,吹奏橫笛,以排遣苦悶,由此詩也可見陸遊時時處處難以放下的執著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