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人們各有自己的愛好啊,我獨愛好修飾習以為常。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我能受警戒而仿徨?
出自戰國屈原《離騷》,原文選段:
屈心而抑誌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惟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譯文:
寧願委曲心誌壓抑情感,寧把斥責咒罵統統承擔。保持清白節操死於直道,這本為古代聖賢所稱贊!
後悔當初不曾看清前途,遲疑了壹陣我又將回頭。調轉我的車走回原路啊,趁著迷途未遠趕快罷休。
我打馬在蘭草水邊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暫且停留。既然進取不成反而獲罪,那就回來把我舊服重修。
我要把菱葉裁剪成上衣,我並用荷花把下裳織就。沒有人了解我也就罷了,只要內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帶增得長悠悠。雖然芳潔汙垢混雜壹起,只有純潔品質不會腐朽。
我忽然回頭啊縱目遠望,我將遊觀四面遙遠地方。佩著五彩繽紛華麗裝飾,散發出壹陣陣濃郁清香。
人們各有自己的愛好啊,我獨愛好修飾習以為常。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我能受警戒而仿徨?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離騷》是屈原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壹首政治抒情詩。
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壹起的。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文章主旨:
全詩的主題思想,即通過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終生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他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的心情,表達了他為國獻身的精神,以及與國家同休戚***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現了他勇於追求真理和光明、堅持正義和理想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同時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腐朽黑暗的本質,抨擊他們顛倒是非、結黨營私、讒害賢能、邪惡誤國的罪行。
人物形象:
屈原在《離騷》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體現了屈原偉大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這壹形象體現了詩人勇於同黑暗腐朽勢力作鬥爭的精神。詩人清楚地知道,楚國的不幸命運,以及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詩人對之極為憤恨,因而不遺余力地反復加以揭露和抨擊。
詩人還揭露了楚君的過失,說他反復無常,荒唐糊塗,寵信奸臣,疏遠忠良,善惡不辨,致使詩人的“美政”理想落空。
《離騷》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誌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範,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百度百科-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