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詩句嗎?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詩句嗎?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不出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青山處處埋忠骨”沒有出處,“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徐錫麟的《出塞》。

作品簡介

《出塞》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詩人徐錫麟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作於壹九零六年春。作品在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風格,具有豪邁雄渾的特色。描寫將士的邊塞生活。這首詩通過擬寫出征者的豪壯心情,表達了作者堅強的戰鬥決心和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原文

出塞

[ 清 ] 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譯文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

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

何必考慮把屍體運回家鄉。

註釋

①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③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後多指戰場。古人有雲:“沙場烽火連胡月。”

④馬革裹屍:英勇作戰,戰死於戰場。《後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在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作品鑒賞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壹首邊塞詩,寫於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遊歷,在吉林、遼寧壹帶察看形勢,壹路走來,有許多感想,於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壹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裏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裏用壹個“環”字,預示著反清鬥爭壹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著歌聲,凱旋而回。後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作為壹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後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屍還”呢?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壹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壹年以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後,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後壹句“何須馬革裹屍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壹首好詩。

後世評價

楊慎曰: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人所難解。李中溪侍禦嘗問余,余曰:揚子雲賦“欃槍為闉,明月為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征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禦邊而已,雖然,亦異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李於鱗言唐人絕句當以此壓卷,余始不信,以少伯(王昌齡)集中有極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問求之,不免此詩第壹耳。(王世貞在《藝苑卮言》卷四)

於鱗選唐七言絕句,取王龍標“秦時明月漢時關”為第壹,以語人,多不服。於鱗意,止擊節“秦時明月”四字耳。必欲壓卷,還當於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王世懋《藝圃擷餘》

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亦雲:七言絕句,唯王江寧能無瑕疵,儲光曦、崔國輔其次者。至若“秦時明月漢時關”,句非不煉,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詩起句,施之小詩,未免有頭重之病。

施補華:“秦時明月”壹首,“黃河遠上”壹首,“天山雪後”壹首,皆邊塞名作,意態雄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令人百讀不厭也。(《峴庸說詩》)

黃牧邨:” 秦時 明月漢時關"七字天造地設, 詁訓不得, 只此壹句, 意已盡, 下句乃申明之。大意謂秦築長城,漢亦戍守,關山明月,同此悲涼;萬裏征人,迄無還日。庶幾邊將得人,邊氛稍靖;然豈易言,是則此關此月。

作者簡介

徐錫麟(1873年12月17日 -1907年7月7日),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紹興府山陰東浦鎮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1年任紹興府學堂教師,後升副監督。1903年應鄉試,名列副榜。同年以參觀大阪博覽會名義赴日本,於東京結識陶成章、龔寶銓,積極參加營救因反清入獄的章炳麟的活動。回國後先在紹興創設書局,傳播新譯書報,宣傳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復會。1905年在紹興創立體育會,後又創立大通學堂,規定入校學生均為光復會會員,參加兵操訓練。同年冬赴日本學軍,因患眼疾未能如願。1906年歸國,赴安徽任武備學堂副總辦、安徽巡警學堂會辦。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軍起義,攻占軍械所,激戰4小時,失敗被捕,次日慷慨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