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被譽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最早是在我國東漢時期出現的。
牡丹,被譽為花中之王,因其形態上大而且美麗,花瓣上雍容華貴、嫵媚妖艷而得名。最早出現在我國中西部,位於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山澗、丘陵地帶,大致位於現在的長安、洛陽等地。牡丹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藥用價值。其被發現和被註意即是因為其藥用價值的,據史料記載,牡丹最早在東漢時期的武威醫簡記載,當時的名字並不是牡丹,而是芍藥。
當時的牡丹,存在於野外,大多是野生生長的。後來隨著文明的提高,人們越來越發現它的觀賞價值,逐漸將它移植到家中、庭院中進行栽培,以觀賞它的美,這壹時期,大致是在南北朝時期。
牡丹繁盛的時期,是隋唐,那時候,牡丹逐漸被王公貴族所欣賞。在這壹時期,牡丹在百花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提高,不僅體現在種植範圍和數量的擴大,而且同時出現了很多歌頌牡丹的詩作。劉禹錫就有詩句來描述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可以看得出牡丹在隋唐時期的顯著地位。
而到了宋代,人們逐漸從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嫁接,來培育新的品種,來增加其觀賞度,也即是在那個時期,牡丹出現了五顏六色的各個顏色的變種。
牡丹壹詞,最早出現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牡丹這壹花名,最終得到了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