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入大荒流“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意思是:江水在壹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壹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壹望無邊。
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幻出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裏送我行舟。
白話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山隨著平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壹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喜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裏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這時的李白,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壹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壹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壹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壹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緊接著詩人又以移步換景,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壹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壹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這壹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壹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壹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遊數萬裏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註釋:
(1)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2)遠:遠自。
(3)楚國:楚地,指湖北壹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4)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5)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6)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7)海樓:海市蜃樓,這裏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8)仍:依然。憐:憐愛。壹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9)萬裏:喻行程之遠。
中心思想:
詩中熱情描繪了舟行所見壯闊奇麗景色的同時,也表達了戀念故鄉的心情。景色的壯麗,體現了詩人心境的壯麗。壹片燦爛前景,正展示在青年詩人心中。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後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壹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遊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後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遊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壹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後在江南壹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誌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