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我們仨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

 讀完壹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壹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麽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仨讀後感1

 從壹個夢開始,廝守半生的另壹半突然走散了,焦急地找尋。轉側半夜,得到老伴的安慰:那是老人的夢。又是壹個夢,壹個長達萬裏的夢。古驛道上,“我們仨”聚少離多,現實與夢幻交錯,相失的是人,相系的卻是情。

 我相信,那正是壹位歷經風霜、穿越雲雨的老人,孤獨惆悵的靈魂。夢之後的那些她的故事、她家的故事,娓娓道來,含蓄節制得幾乎沒有情緒的漣漪,然而聞者不禁動容,因為那深摯刻骨的親情和難以言表的憂傷就在字裏行間遊蕩,時不時撞入讀者的胸膛,彌漫、回響。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壹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壹生坎坷,暮年才有了壹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讀到這句時,我禁不住落淚。終於,我也到了這樣壹個年紀,真正過了不識愁滋味的年紀。終於,我也有了自己切膚的生活體會,不再只是讀書後的多愁善感。

 壹輩子很短,名人百年也不過薄紙百頁,即便再著名、再睿智也壹樣歷經生活的磨礪,面對親人的遠去,還要尋找生命的歸途。更何況我們?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掩卷,惆悵、悲傷……

我們仨讀後感2

  我們倆老了。

 人老了之後,像壹條越流越緩的河,再也載不動那麽些東西,將沈入水底的埋進沙土,揮別魚戲蓮葉間的人世牽掛,只靜靜依偎於岸邊的那顆金黃的銀杏樹,映襯他的投影,擁抱他散落的扇葉。

 人老了,不再懼怕失去,又最怕失去。我害怕老人夢有壹天會應驗,害怕我枕頸依傍的銀杏樹在我入睡時突然離去。他怎麽離去呢?他定是消失了。離去還可以尋找,消失要尋往何方?

  我們仨失散了。

 我們幾近奔波壹生,才終能安穩的聚在壹處,無風浪,有艷陽。只是啊,沒想到,我們蒼老的腳步更快。我的銀杏樹落盡了金色枝葉,我們的圓圓果沈睡在泥土裏,如夢幻影般,只剩下身無壹物的我,好在不是心無壹物。

  我壹個人思念我們仨。

 如果有緣偶然駐足我身邊,當妳看向河水的時候,見到的是我們仨壹起生活的故事,那是從我心底投映出來的回憶,它是我盤桓人間的力量,它還有壹個名字,愛。

 我的故事是我的夢,我的夢是我的人生。我知道妳們心中也有各自的夢,是妳們生活的源泉,所以妳愛讀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話,沒有完滿的結局,但它和妳們擁有的壹樣,都真實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銀杏樹和圓圓果了,妳們,也守護妳們的去吧。

我們仨讀後感3

 《我們仨》這是壹個尋尋覓覓的萬裏長夢,壹個關於壹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嚴嚴冬日,它似壹抹春風,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壹個寒假。

 這本書是作者對錢鐘書、楊絳、錢瑗壹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壹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本書分三部分:第壹部分《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壹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壹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壹個個日子。我們仨,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壹個不多,壹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壹起的壹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這本書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麽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壹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楊絳說:“我壹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我們仨讀後感4

 因為前兩天看了圍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這本書,拿著紙質書就是和電子書不壹樣,感覺像看到好吃的壹樣撲過去,當時說兩個小時能看完,我用了兩個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別多,我的視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讀了倪萍的 姥姥語錄,有時候忍不住淚目。但是這本書卻更感動我,到心裏。 從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讀的時候也有點半夢半醒,到後來的他們仨的石子我感覺他們真的好快樂。現代的人總是想紅,但是他們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歡的。 包括錢鐘書分不清左右腳,分不清顏色,楊絳不怎麽做飯,被蝦嚇到,我總是好奇他們(高大上的知識分子)是什麽樣,原來也是普通人壹樣,不知不覺把我的心又和這本書拉近了壹段。後面看了楊絳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來的毛巾床角壹樣 簡單漂亮。楊絳先生去世時104歲,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麽辦。

 因為大學看了大概500部電影,好多都沒寫影評有時候都忘了劇情內容,我覺得什麽東西都要經過自己處理才是自己的。以後堅持寫點把。

我們仨讀後感5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壹本回憶錄,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錢瑗壹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壹部分以壹個夢開頭,第二部分是壹個亦真亦假的夢,錢先生生病,圓圓生病,楊絳奔波在老伴和愛女之間,最後圓圓先走了,錢先生也走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錢鐘書和楊絳婚後工作,愛女出生直至錢鐘書和錢瑗相繼離世的人生歷程。

 錢鐘書和楊絳婚後到英國留學,後又回國,他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們把平淡的生活當作是“探險“,在”探險“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主題,看到什麽想到什麽就交流什麽,這是多麽讓人羨慕的夫妻。

 愛女圓圓的出生,給家裏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圓圓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生活很樂觀,喜歡“格物致知“的觀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襖,重病期間,都不忘叮囑媽媽註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聲笑語,有趣味。

 “我壹個人思念我們仨“,壹句平實的話語,卻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沈重的愛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現在的人們都太忙碌了,不斷的追求想要的,卻忽視了平淡的美麗。我們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滿意,卻沒有認認真真的體會身邊人帶來的快樂和樂趣。

我們仨讀後感6

 花壹個周末讀完了這本《我們仨》,準確來說也四個來小時,篇幅較短,記錄的大多是回憶的生活瑣事,但就是在這生活瑣事的字裏行間中,洋溢著滿滿的“情”,親情,溫情,悲情。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帶著滿滿的思念,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楊絳先生壹人來思念,確是“我壹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死別的深痛思念。

 敬佩錢鐘書和楊絳先生對生活、對家庭的態度和方式,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壹家人相守在壹起,同甘***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點滴生活中發現樂趣。也敬佩他們對自己興趣和工作的堅持,不論在多麽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讀書和工作,相濡以沫的兩人有***同的樂趣是莫大的幸福。

 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生活。要學的是這種面對紛繁復雜的世事淡然處之的態度,是這種始終不迷失自己堅持做喜歡的事的狀態。快樂可以很簡單,但快樂又來之不易,就像楊絳先生說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要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光。

 寥寥數句,聊表對本書的喜愛。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讀錢鐘書先生《圍城》的興趣了。

我們仨讀後感7

 前不久,自己參加東營市的優質課,講授的是楊絳先生的壹篇散文《老王》,在備課的過程中,壹再的被楊絳的平淡而雋永的文字所感動,講完課後,又重讀了她的文章《我們仨》,感慨頗多。

 1997年和1998年對於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壹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壹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我壹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記敘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壹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鐘書先生逝世後,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散在字裏行間,令我為之動容。

 但若妳想從內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妳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著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通過這部書,用文字向天上的親人無聲的傾訴著時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決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

 有愛就有家,盡管現在楊絳先生自己壹人獨處,但在她的心中壹直有丈夫和女兒的愛,那她的住所也壹定是是世上最溫馨的家園。

 今年是楊絳先生100歲的壽辰了,在此也祝願老人家安好!

我們仨讀後感8

 情真意切的都是好書。

 前段時間在跟朋友討論說唱歌感情重要還是技巧重要?同理,文章的情與采哪個更重要?

 朋友想了壹陣對我說,技巧更重要,至少能聽得下去不算噪音。我說壹定是感情最重要,文與樂終歸是因感情而生。

 此書泛泛記錄全是家常之事,事很小,語言也很樸實,每個人都能寫,但是每個人都寫不出來。這是壹種難得的動容。且所有的家長裏短都帶有壹種悲涼的色彩,都是時代剪影。這又是壹種深遠的意義。

 而先生最厲害的是在那樣的環境裏,手筆頭永遠有壹種幽默。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的《芳華》,不同的是後者黑色幽默前者幽默中有很多溫情。

 不知在哪裏看過,先生論鐘書他倆的關系,是家人、朋友和情人。家人的患難與***,朋友的惺惺相惜,情人的濃情蜜意,這本書裏體現的淋漓盡致。真是世間最令人羨慕的關系。

 家庭環境真的很重要,正直的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造就錢瑗這樣優秀的人。在不自由的環境裏盡可能給孩子最多的自由,讓她盡情成長,本身的模樣加言傳身教,壹定會是最好的樣子。

 看這本書的時候家中有人去世,內心總是有種對生離死別的無奈之感,很不符合23歲的年齡。樸樹說我們這壹代還沒長大就在老去,估計就是這意思。而書的前幾章就講述了三人分散,讓從小經歷很多告別的我深有感觸,人世間不過就是壹場場離散重逢,在這裏分開,在那裏重聚,不必太過擔憂,不用太過憂愁。

我們仨讀後感9

 我們兩個老了~

 我們仨個散了~

 我壹個人思念他們兩個~

 楊絳,錢鐘書,女兒錢瑗。

 壹位百歲老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寫下的,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丈夫對她的評價,她可謂是壹個賢妻良母,無論是對家庭上,對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賢內助,讓丈夫安心做學問,對女兒她都是盡心盡力,看的出來她很愛自己的女兒,她說的最多的壹句話就是女兒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愛自己的丈夫。當他們壹路搬家漂泊,最後北京的三裏河寓所成了他們的家,自此壹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下,這是壹個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間有那麽多美好的回憶,楊絳老先生最後壹個人思念他們兩個,我當時有點心疼,憤憤命運的不公,如果妳愛壹個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過後妳們仍然相愛,那妳們就結婚吧。楊絳老先生和錢鐘書把每去壹個陌生的地方,稱為探險,他們的愛情讓人羨慕,肅然起敬,這是壹個百歲老人對以往生活的回憶他們壹家三口是不與人爭,也不屑與人爭,這是壹種灑脫的人生態度。

我們仨讀後感10

 讀楊絳《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壹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鐘書是我最鐘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壹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壹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我很驚詫於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裏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別扭與不適。以後,凡是有關錢鐘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並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鐘書與西學》、《錢鐘書傳》等。因為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著深深的眷戀,回味著他們壹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裏,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壹起,相守在壹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壹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麽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壹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我們仨讀後感11

 壹周內,斷斷續續,終於在今天清晨,讀完了楊絳先生這本不算長的紙質書。

 前兩部分,只是先生個人的感發,無法感同身受,很想放棄。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來的回憶,才讓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長,尋到壹個誌同道合,琴瑟和鳴的伴侶,攜手走過坎坷的壹生,著實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愛得炙熱,情深,容易相傷。妳有妳的缺點,我有我的不足,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壹處,輕輕相擁,互補而後完整。妳人生得意時,有我; 妳失意落魄時,有我。無論順境逆境,有妳,有熱愛的事業,鐘愛的書籍,縱使身處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錢先生與楊先生的感情,讓人艷羨。

 壹個家庭的組建,源於兩個相愛的人,而後,有了愛情的結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過,卻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壹直覺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責任,從TA降生,就需要付出壹切來愛TA,照顧TA,父母是無私付出的壹方,孩子是理所當然接受的壹方。看到楊先生壹家三口的相處方式,才意識到,原來,孩子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親子關系,是我從中學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壹本讀過的書,即便記不住,卻也會在心中留下些許痕跡,當在另壹本書中遇到相似的時期,地點,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時,睡去的記憶就會被喚醒,它們如同壹顆顆閃閃發光的珠子,彼此連接在壹起,形成壹串串完整的珠簾。

我們仨讀後感12

 從朋友那裏偶得《我們仨》這本書,認真拜讀之後,我思索良久。

 對於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實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於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楊絳那裏是壹種淡定自然。

 我佩服她對萬事萬物淡然處之的超脫,懷抱壹顆赤子之心,不論周遭境遇高低始終保持真我,靜守自己的壹片天空。用楊降翻譯過的壹句話來說就是“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與錢鐘書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可以稱之為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敬佩她在面對繁華時的從容,面對坎坷時的沈著冷靜。人活壹生,酸甜苦辣都會經歷,於是能敢於面對者,才是真正的見過“大世面”。所謂見過大世面,不是無知者無畏,也不是楞頭青式熱血沸騰,更不是退縮者的看破紅塵,而是經歷磨難後的坦然,是經歷風雨後對自身的修持,是承受悲歡後,對生命的敬畏!善待自己,不忘初心。楊降先生便是如此。

 壹個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會在人群中散發不壹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從她們身上時時會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楊絳先生真可謂是見過大世面的女中豪傑!

我們仨讀後感13

 看完我們仨,其實沒有多大的感覺,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

 但看完後壹種簡單而又溫暖的感覺總是縈繞在心頭,為錢老先生和楊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堅持讀書研究學術而敬佩,為兩人把寂寞枯燥的異國求學生活過的有姿有色而欣喜,為兩人攜手走完壹生的坎坷而感動,復雜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該怎麽具體表達,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楊老先生的文法之類的做法不可取,楊老先生不過是在人生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回顧過去,記錄人生而已。不至於要用與眾不同的批判來找尋自己的價值感嘛?好書分很多種。有的篇幅廣大,有的意義深刻,有的視野廣闊,但於我而言,能夠安安靜靜的紀錄生活中壹個又壹個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壹部好書。況且我們也能從作者記錄的生活從側面看出他們成功的原因:“我們仨”中的三個人都沒有什麽所謂的野心,只是安安靜靜的做好手頭的事,研究自己喜歡的書而已。但卻取得了很多人壹輩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是不是我們太過忙碌野心太大了呢?

 我們也應該好好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不被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書中那樣,有三個人的親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我們仨讀後感14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壹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壹個“夢”,壹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壹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壹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麽,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壹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壹家在壹起走過的最後壹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楊絳先生註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壹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壹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壹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壹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