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四望,到處是壹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描繪出壹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野望》
唐代:王績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傍晚,我站在東臯向遠方眺望,我徘徊不定不知道該去哪個方向,層層的樹林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的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們驅趕著牛群返還了家園,獵人帶著獵物疾馳過我的身旁。大家彼此互不相識沒有話要講,我長嘯高歌,想壹輩子就呆在這個地方。
擴展資料
五言律詩《野望》作於王績歸隱之後,詩中描摹了壹幅閑逸的山野秋景圖,抒發了作者自己淡淡的仿徨和苦悶之情,是王績的代表作。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站在薄薄的暮色裏,詩人百無聊賴地徘徊遠望,眼前的山山樹樹呈現出壹片絢麗的秋色,夕陽余暉下顯得蕭瑟而又落寞。放牧的人驅趕著羊兒或者牛兒回家,騎馬的獵人收獲滿滿地走在歸途。
前後左右地看了看,竟然沒有壹個熟識的人,只好長吟《采薇》裏的詩句,打發這寂寥的時光。
東臯,是王績在家鄉隱居的地方。“徙倚”解釋為徘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落寞心情。
接下來四句描寫了作者立於薄暮中所見的景物,夕陽西下,滿眼秋色裏晚歸的人,互相打著招呼談笑風聲,壹切看起來閑適而又和諧。這幅秋景圖裏,有光有色,有遠有近,動靜合壹,讓人迷戀,猶如身臨其境。
然而“壹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的心情是寂寞孤單的,所以他觸目所及的景致,也便蒙上了壹層郁悶和失落。
盡管王績處處效仿陶淵明,寄情山水,嗜酒並作《五鬥先生傳》,臨終又學陶淵明,也為自己寫了墓誌銘。
但他隱居時的心態和陶淵明卻是有差別的,五柳先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喜悅之情,王績完全沒有。陶淵明投身田野,沈浸於農耕生活的樂趣,他也沒有。王績的隱居生活是優渥的,田園風光只是他無聊時的壹種點綴和寄托。
他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他“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也許《詩經·召南·草蟲》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的情愫,大概很能概括詩人當時缺少知音無人知心的傷感吧。
王績這首詩,用詞全無華麗之句,其樸素自然讓人拍手叫好。詩人站在暮色裏,目光所及之景物,壹壹道來,不加修飾如同白話,卻趣味天成。篇末的感慨,也便水到渠成,全無雕琢堆砌詞藻之感。
這樣自然散發的樸素之美,擊破了南朝詩“華靡艷麗”給人留下的脂粉氣和庸俗味,如同壹位荊釵布裙的村姑迎面走來,讓人頓生耳目壹新之感,這正是《野望》的魅力所在。
律詩醞釀於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定型於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之手,而王績早於沈、宋六十余年就寫出了這首成熟的律詩,足以說明王績是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
仔細分析這首詩的體裁結構,其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全詩呈現壹種“情——景——情”的反復之美,進壹步深化了詩歌的意境,其章法與律詩完全吻合。也正因此,王績被推為五言律詩的奠基者,他在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百度百科-野望